星期日, 12月 23, 2012

死亡的意味-電影「浮士德:魔鬼的誘惑」觀後感

過去的這一週,可說是歷來最為忙碌的一週,週一週二學校的重頭戲-校務評鑑正式登場,所有人進入戰鬥狀態,不但要提早到校,還得隨時待命。好不容易度過評鑑,又必須補完因為評鑑而被迫換課的進度。然後昨天雖是週六,卻得預先補上1月2日調整放假的課程……到頭來緊張的心情完全沒有得到放鬆,又要迎接新的一週到來。
於是生活極度單純的我,決定在這僅有的一天好好犒賞自己。如果不是屋外寒風陣陣,很想一個人騎著車,到哪個荒野奧林沈思默想一番,可為了不想著涼回家,只好選擇進戲院看戲,算是「精神食糧」吧!

其實上週就想看「浮士德-魔鬼的誘惑」這部電影了,風風火火地帶著愛妻抵達長春戲院(全台灣只有長春戲院播映),卻發現螢幕上大大兩個字:客滿,又不想空等三個小時,不得已鎩羽而歸,今天所幸提早一個小時前去購票,果然成功。


然而看完整部電影,卻讓我疑惑:「浮士德」有「兩種版本」嗎?走出放映廳時,也聽到後面傳來一句:「不知道在演什麼,這麼深奧。」或許不是完整讀過歌德原著的人,單憑空泛的印象,會很難理解這齣電影的內容。

不過我還是可以約略領悟導演的深意。姑且不論戲劇和原著之間的差異,全戲倒是前後一貫,瀰漫著「死亡」的意象。電影一開始,就是浮士德與助手正在解剖一具死屍,血流滿地,甚至連內臟都一一掉落(這部片確實不適合小孩觀看,一定會被嚇到),之後又出現有關葬禮、殺人、流血等場面,呈現一幕幕陰暗的效果。

在電影中,男主角浮士德身為一位學者,專注於追尋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卻在現實生活中陷入困境,連請人搬移屍首的佣金都付不出來,更沒有錢吃飯,陷入絕望的境地。迫不得已,浮士德拿出珍藏的戒指前往當鋪,希望當鋪老闆能給個好價錢。

沒想到當鋪老闆認為這枚戒指是「撒旦的戒指」,代表著死亡(又一個象徵!)因此不值一文。浮士德一氣之下拂袖而去,卻招惹得當舖老闆從此與他形影不離,看來正是這個戒指,「啟動」了化身成為撒旦的當鋪老闆,也同時開啟了浮士德悲劇的故事(怎麼有點「魔戒」的味道?)

撒旦跟隨在浮士德身邊,雖說共同探討著生命與死亡的價值,卻給浮士德帶來一大堆的麻煩與混亂,甚至因為撒旦的胡作非為,導致浮士德誤殺心上人的哥哥,浮士德對情人充滿愧疚,內心中卻又暗藏情慾,終於和撒旦簽下血的契約,得到愛人的身體之後卻陷入死亡的威脅。最後浮士德選擇「毀滅死亡」,走向白茫茫一片的未知將來……

電影將浮士德和撒旦簽約後的歷程大幅減縮,沒有特洛伊的海倫,沒有當上帝王後享盡的榮華富貴,結局也不是浮士德被撒旦帶入地獄,永世不得翻身……電影給了浮士德機會,用石頭砸死撒旦後遠走高飛,或許這也代表導演對於死亡的見解:死亡是可以被擊敗的,靈魂不滅、希望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