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23, 2012

死亡的意味-電影「浮士德:魔鬼的誘惑」觀後感

過去的這一週,可說是歷來最為忙碌的一週,週一週二學校的重頭戲-校務評鑑正式登場,所有人進入戰鬥狀態,不但要提早到校,還得隨時待命。好不容易度過評鑑,又必須補完因為評鑑而被迫換課的進度。然後昨天雖是週六,卻得預先補上1月2日調整放假的課程……到頭來緊張的心情完全沒有得到放鬆,又要迎接新的一週到來。
於是生活極度單純的我,決定在這僅有的一天好好犒賞自己。如果不是屋外寒風陣陣,很想一個人騎著車,到哪個荒野奧林沈思默想一番,可為了不想著涼回家,只好選擇進戲院看戲,算是「精神食糧」吧!

其實上週就想看「浮士德-魔鬼的誘惑」這部電影了,風風火火地帶著愛妻抵達長春戲院(全台灣只有長春戲院播映),卻發現螢幕上大大兩個字:客滿,又不想空等三個小時,不得已鎩羽而歸,今天所幸提早一個小時前去購票,果然成功。


然而看完整部電影,卻讓我疑惑:「浮士德」有「兩種版本」嗎?走出放映廳時,也聽到後面傳來一句:「不知道在演什麼,這麼深奧。」或許不是完整讀過歌德原著的人,單憑空泛的印象,會很難理解這齣電影的內容。

不過我還是可以約略領悟導演的深意。姑且不論戲劇和原著之間的差異,全戲倒是前後一貫,瀰漫著「死亡」的意象。電影一開始,就是浮士德與助手正在解剖一具死屍,血流滿地,甚至連內臟都一一掉落(這部片確實不適合小孩觀看,一定會被嚇到),之後又出現有關葬禮、殺人、流血等場面,呈現一幕幕陰暗的效果。

在電影中,男主角浮士德身為一位學者,專注於追尋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卻在現實生活中陷入困境,連請人搬移屍首的佣金都付不出來,更沒有錢吃飯,陷入絕望的境地。迫不得已,浮士德拿出珍藏的戒指前往當鋪,希望當鋪老闆能給個好價錢。

沒想到當鋪老闆認為這枚戒指是「撒旦的戒指」,代表著死亡(又一個象徵!)因此不值一文。浮士德一氣之下拂袖而去,卻招惹得當舖老闆從此與他形影不離,看來正是這個戒指,「啟動」了化身成為撒旦的當鋪老闆,也同時開啟了浮士德悲劇的故事(怎麼有點「魔戒」的味道?)

撒旦跟隨在浮士德身邊,雖說共同探討著生命與死亡的價值,卻給浮士德帶來一大堆的麻煩與混亂,甚至因為撒旦的胡作非為,導致浮士德誤殺心上人的哥哥,浮士德對情人充滿愧疚,內心中卻又暗藏情慾,終於和撒旦簽下血的契約,得到愛人的身體之後卻陷入死亡的威脅。最後浮士德選擇「毀滅死亡」,走向白茫茫一片的未知將來……

電影將浮士德和撒旦簽約後的歷程大幅減縮,沒有特洛伊的海倫,沒有當上帝王後享盡的榮華富貴,結局也不是浮士德被撒旦帶入地獄,永世不得翻身……電影給了浮士德機會,用石頭砸死撒旦後遠走高飛,或許這也代表導演對於死亡的見解:死亡是可以被擊敗的,靈魂不滅、希望永恆。

星期一, 11月 05, 2012

敏感時刻的敏感電影: 「亞果出任務」


明天(2012年11月6日)就是美國總統大選的日子,這段時間以來,兩位重量級總統候選人:民主黨的歐巴馬與共和黨的羅姆尼,相互廝殺地難分難解。不論對於內政、外交、經濟、文化各層面,雙方都互有堅持,也相互爭辯。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項,即是對於伊朗的態度,不論歐巴馬或羅姆尼,倒是有志一同認定伊朗是個「危險國家」,兩人的差異,僅在於歐巴馬主張「慎重以對」,羅姆尼堅持「強硬立場」而已。而就在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美國竟然強力推出「亞果出任務」這麼一段攸關美伊兩國外交關係的電影,讓人不得不為這部電影推出的時間與目的提出質疑。

簡單地來說,「亞果出任務」是敘述1979年,伊斯蘭革命(傳統親美政權巴勒維國王被推翻,由宗教領袖何梅尼領導國家)之後,在伊朗人民強烈的反美情緒下,於11月4日衝入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挾持館內66名人質,但當中有6人趁亂於使館後門逃出,隱匿於加拿大大使私宅。主角(班艾佛列克飾演)受到美國CIA邀請,設法救出這六名使館人員,「亞果」(ARGO)是一齣「不存在」的電影,希望透過偽裝劇組人員勘查的方式,將六人「夾帶」出關,離開伊朗的驚險過程。
發展過程其實頗為平淡,編劇透過幽默的對談(如對好萊塢演藝圈的嘲諷),讓戲院中不時爆發笑聲,援救的經過也頗為順利,除了市場上因任意拍照而引發的小小插曲外,基本上只花了兩天的時間就成功離開伊朗。

其實說穿了,這也不過就是另一部「白人英雄」的影片,從早年的「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1)開始,好萊塢就不斷透過將亞非拉國家「妖魔化」的手段,凸顯主角(絕大部分是白人)解救同胞的偉大事蹟。這種風格,無疑是在正當化美國的侵略手段,更有可能是為了將來進一步的攻擊張目。

然而「亞果出任務」的劇情,和「第一滴血」或者「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2001)仍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在我眼中,很大的進步),就是在描述事件發生背景時,對該國何以對美國抱有如此深刻的敵意,給予比較客觀的描述。「亞果出任務」一戲在進入正題之前,用了大約3分鐘左右的時間,說明了巴勒維政權的腐敗,造成伊朗饑莩遍地,美國人卻在他的護翼之下,大肆掠奪伊朗最重要的經濟:石油,美國因此愈趨茁壯。在巴勒維被推翻後,流亡至美國,身罹重症,而伊朗人民則認為美國庇護罪犯,強烈要求引渡國王回德黑蘭受審;此外在電影中段,為掩人耳目而進行的「場景勘查」時,在未徵得商店主人同意下,擅自拍攝店中景物而引發衝突。此時編劇還特別讓店主說了一句何以讓他如此仇美的原因:「我太太被美國人殺死了」,讓觀眾知道,伊朗人民的「恨」,其來有自,並非盲目。

此外,不同於「第一滴血」或「黑鷹計畫」當中視越南人與索馬利亞人為「蠻族」,手段殘忍嗜殺,在「亞果出任務」這部片則展現了伊朗革命學生軍的「文明」與美國人的「野蠻」。影片中學生軍將人質矇住雙眼,帶往地下室執行槍決,板機扣下,卻只是虛晃一招,嚇人而已;相反地美國百姓在人質事件爆發後,對於住在美國境內的伊朗人民極端仇視,竟在大街上公然毆打伊朗人。不過影片當中還特別出現伊朗學生軍將反對者用工程車吊死的畫面,還是會給觀眾伊朗社會落後血腥的印象。

在美國選情如此緊繃的此刻,「亞果出任務」的上映,或許正代表著美國政府對於伊朗核計畫的無可容忍,試圖透過這部影片,讓美國及全世界人民重新回憶起過往美國與伊朗當局的衝突,進而相信美國對伊朗的攻擊不但是正確的,更是不為不可的必要行為。否則很難解釋何以在此敏感的關鍵時刻,發表這麼一部可能影響國際關係的電影。

星期一, 10月 29, 2012

好文章轉載:彭明輝:誰在剝削勞工?

以下文章來自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的部落格,明確地說出台灣經濟委靡,勞工生活苦悶、勞退基金面臨崩潰的真正原因。請大家用力看這篇文章,用力轉寄這篇文章,讓大家不要再以訛傳訛,把矛頭指向從不惹是生非的公務人員了。


台灣的勞工不但生活愈來愈艱困,連勞退基金都快要破產了。誰該為這事負責?民進黨說:軍公教待遇太高,不公不義,吃跨政府,隱約影射是軍公教間接害慘勞工。到底是軍公教待遇太高?還是勞工待遇太低?讓我們用完整的數據來釐清這個問題。
    先看下一張圖,它告訴我們:過去十五年來台灣的勞工待遇(勞工成本)持續在下降,跌幅將近一半。


    
但是,勞工待遇為何會持續下降?是軍公教待遇太高,吃跨政府?是產業經營環境惡劣,大家必須共體時艱?還是資方在壓榨勞方?


    假如勞工在過去十五年來的生產力是持續上升,那麼持續壓低他們的工資就很難說得過去。偏偏,左邊這一張圖告訴我們:過去十幾年來台灣勞工的產值持續在上昇,但是勞工的薪水卻沒有因此而增加,反而下降。是不是資方吃光了所有勞工努力提升生產力的全部成果?真的這麼惡劣?讓我們再做一個跨國比較,就會更清楚。

   下面這一張圖告訴我們:韓國過去四十年來薪資幾乎都是上升而不下降,每年平均增幅將近 10%!難怪韓國人的薪資會超出我們那麼多!



 那麼,到底是韓國資方特別好心地對待勞工,或者台灣資方是全球唯一例外地惡劣?
 左邊這一張圖說
:歐洲主要國家的勞工成本都持續地在上升,過去十年來漲幅約在 25%~50%
   此外,過去十五年來日本的工資約莫下降了20%,但台灣卻下降了將近50%

再看左方那一張圖,顯示全世界除了美國工資略降而台灣大幅下降之外,其他國家的工資都在上昇。

  
台灣的勞工生產力一直上升而工資卻跟全球趨勢相反地下降,這是不是會讓台灣出口競爭力大幅上升,出口暢旺,GDP成長率勁揚?沒有!台灣的景氣愈來愈低迷或持續低迷。這簡直違背新自由主義所有的經濟學教義!
    那麼,台灣的勞工付出這麼大的犧牲,竟然沒有換到任何的好處!
    而這一切的惡果(勞工生產力上升卻換來工資折半和景氣低迷,連勞退基金的困境政府都好像要撒手不管,名嘴們還警告說如果調高保費會導致資方撤資,工人失業擴大),又是誰的錯?除了資方惡意剝削應給勞工的待遇來增加自己的獲利率之外,是不是也跟政府無能或縱容業者剝削有關?
  當資方惡劣地剝削勞方辛苦提升生產力的成果時,政府、立法院和電視名嘴為我們做了些什麼事?政府、立法院和電視名嘴竭力為資方辯護,政府和立法院聯合起來通過各種劫貧濟富的法案,政府和名嘴一起恐嚇所有的勞工:「任何改善勞工待遇的條件都會使台灣失去競爭力,也使勞工失業惡化!」當然,參與這些恐嚇的人之中也有中央研究院院士!
    
為何全台灣都在為資方的利益拼全力護航,為何全台灣都害怕損及資方利益,而任令勞工被壓榨、踐踏?難道資方已經徹底綁架了台灣全部的政府單位,立法機構、政黨、媒體和學術單位?還是說一切都是行政院和立法院的無能,資方沒有任何的錯?還是說資方只是超級低能,而沒有任何的錯?我真的百思不得其解!
  民進黨和台聯黨的立委更惡劣,乾脆趁機挑起勞工對軍公教的不滿,讓他們誤以為勞工待遇惡化是因為軍公教吃垮政府財政。
    台灣的政府人事支出真的太高嗎?下表的數據原出自美國智庫 Heritage Foundation 的「2012 MacroEconomic Data,它告訴我們:香港與新加坡之外的政府支出都佔 GDP 33%~53%,假如台灣也比照其他國家把政府支出提高到32%,以便把多出來的16%,用來改善公共空間與公共運輸體系,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補貼中低收入戶,勞工與中低收入戶的待遇將大幅改善。


  所以,台灣不合理的地方是不收資本所得稅而只徵收薪資所得稅,使得稅率遠遠低於正常國家;稅收太低使得政府赤字上升同時又沒有編列經費去從事政府服務,使得政府變成只會官商勾結與劫貧濟富,而無心、無能、未曾設法解決台灣的問題。
    不要忘記一件事:當政府倒行逆施時,立法院可是狼狽為奸地勾結在一起喔!
  所以,台灣真正的問題在哪裡?是勞工與年輕人不肯認命?是年輕人太草莓而沒有競爭力?還是軍公教吃垮國家?又或者是政府和立法院只會官商勾結與劫貧濟富,而無心、無能、未曾設法解決台灣的問題?
 這樣的立法委員,一年要給他們九百萬?假如把他們的經費刪到每人每年 2.2K X 13.5月,會不會各種利益勾結減少了,他們反而更能「共體時艱」,感受到勞工朋友的辛苦,而更甘願專心地去思索台灣問題的解決策略?
    內閣閣員呢?我真的不知道他們到底能為台灣做什麼!
    
所以,到底是軍公教對不起勞工?還是內閣、立法委員和資方對不起勞工?

星期日, 9月 23, 2012

莫名所以的時空大穿越--日本電影「羅馬浴場」


本來以我看電影的風格,是不大會花這個錢特別跑到電影院去,花兩個小時看一部明知荒謬的影片,偏生我在這段時間,迷上一本由義大利作家(本土作家)阿爾貝托‧安傑拉所寫的《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該書以文字的方式,仿效探索頻道的手法,帶領讀者進入古羅馬帝國的每一個日常生活角落,讀著讀著,幾乎感覺自己就身處在羅馬這個繁華都會,看到它的華麗,也同時目睹它的醜陋。也因為這樣,當我知道這部「羅馬浴場」正在上映,也就決定入院觀賞,看看編劇導演如何將想像中的羅馬帝國呈現、和我所閱讀到的書中情景相較,又差異多少。

這部電影一開始就讓我失笑:羅馬人竟然說日語!這讓我想到我們台灣的名劇「賽德克‧巴萊」,為忠實反應,全劇使用原住民語言交談;描述緬甸英雄翁山蘇姬的電影「以愛為名」,要求楊子瓊學習緬甸語,這樣電影不會令人覺得突兀,也更能深入情境。不過換個角度想,許多電影也都是以「外國人」角度拍攝:「末代皇帝」明明主角是中國的溥儀皇帝,卻讓他從頭到尾說英文;「藝妓回憶錄」,明擺著就是日本藝妓的一生,也是從頭到尾英文輪輪轉……難道我還要阿部寬和上戶彩講兩個小時的拉丁文,那也太強人所難吧!

這部電影是由同名的漫畫改編而成,情節中上戶彩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漫畫家本人。至於男主角阿部寬則是扮演古羅馬帝國哈德良皇帝時代(西元76-138年)一位負責建築公共浴池的設計師路西斯。一開始這位堅持傳統古希臘風格浴池的設計師就因為不肯向現實低頭而被斥責,結果卻在一次次的「溺水」過程當中,陰錯陽差地跑到了現代日本,把日本澡堂的「創意」「山寨」到古羅馬去,同時結識了可愛的現代日本女孩--一個被出版社退件的漫畫家—回到古羅馬的路西斯名氣愈來愈大,卻也因此捲入了哈德良時代的宮廷鬥爭中……

可以看得出來,原作者在創作這部漫畫時,確實下了許多「考證」的功夫,許多細節都十分講究與注意,甚至有些「趣味」的鏡頭,倒也都符合上古時代的文化表徵,譬如哈德良皇帝為了獎勵路西斯建設浴池的功勞,給了他一份飾品,如下圖一:

學文化史的都知道,「陽物崇拜」是諸多古文化共有的特色,意味著傳承與繁衍的力量,羅馬社會對於男性性力的崇拜,自然也不在話下。

不過電影中有幾個小地方,我覺得怪怪的:

首先當上戶彩隨著阿部寬回到古羅馬的時候,問了一句:「現在是幾年啊?」阿部寬回答:「114年」,這裡指的當然是「西元」。可是我們知道,「西元」的紀年方式是以耶穌基督誕生的年代為基始,而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卻是在狄奧多西大帝(347-395)時才實現,我不認為活在狄奧多西以前的路西斯,會使用基督教的紀年方式。

再來就是史料的比較了,當然這種懷疑,也可能只是我個人所知淺薄。在影片中,所有的羅馬浴池都是室內的,看起來燈光昏暗,像下圖二(裁剪自「羅馬浴池」預告片):

不過在《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一書中,卻有一段這樣的描述:

陽光從大窗戶流洩而入,窗上裝著尋常可見的方格玻璃片。我們因此憑直覺感受到一項重要細節。整個浴場建築群的設計目的就是要使這些熱氣騰騰的房間接受最長時間的日照。

如果書中的紀錄確實,那麼羅馬浴池中的光線,就不應當像電影中如此陰暗!更何況如果像影片中所呈現,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又是蒸氣又是火把的,加上這麼多人,只怕氧氣不足,會導致災難吧!

再來就不一定是電影的錯,可能只是「避重就輕」。電影描述的時代是哈德良皇帝在位階段,《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描繪的則是圖拉真皇帝時代(98-117),剛好是哈德良的前任,所以許多鏡頭應該是相符的,書中描述這段時間羅馬浴池的狀況是:

最初(西元前第二世紀),浴場為男女設計了不同的路線。但早在西賽羅(西元前106-43年)的時代,便沒有多少人遵守這個規則,古老規則被棄如敝屣……我們知道,距離現在幾年後,哈德良將會下令要浴場隔離性別,規定男女使用不同的路線或不同的時段。……儘管如此,這些限制也從未被嚴格遵守。

因此,如果漫畫或電影試圖要真實呈現古羅馬浴池情況,應該要讓男女混浴!不過這樣這部片會立刻變成「限制級」,大大影響票房收入。

這可能是我的「職業病」,對於任何與歷史有關的內容,都會不自覺地用「放大鏡」來檢視,這會讓我變成一個既無聊、又掃興的人。不過這部「穿越劇」既然這麼頻繁地來回於現代與古羅馬間,當然我會希望它對古羅馬的描述,能更加精確一些,如是而已。

星期六, 8月 11, 2012

金瓜石、水湳洞

因為愛妻工作的緣故(新北市社區發展協會,負責金瓜石地區相關社區發展事宜),讓一向將「水金九」視為「一般觀光點」的我,和這座山間小城有了不一樣的關聯,也讓我多次造訪此地。上週末,正是金瓜石地區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節慶:關公節,做為社區發展重要成員的妻子,自然必須前往,我則因為原訂計畫被打消,遂也隨同前去。妻子忙於工作,我決定四處遊蕩,欣賞風景。

一般觀光客對於金瓜石的概念,大約不出「黃金博物館」一處。確實黃金對於金瓜石的歷史,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性,金瓜石卻還是一般地沈靜、清寂。其實金瓜石可看之處還真的不少:

一、勸濟堂:此間廟宇號稱擁有全東南亞最龐大的銅製關公塑像,塑像位於勸濟堂之上,本身高度即超過10公尺,重量更高達25000公斤,從遠處就可以感受到關老爺讀春秋的莊嚴神聖面貌。每年農曆6月24日為關公節日,在這一天會舉辦熱鬧的活動,包括行腳周邊地區集點、大拜拜,以及可以讓每位遊客試試手氣、發發小財的擲杯競賽(去年愛妻手氣就很棒,拿了一千元的獎金)。
從另一山頭遠眺勸濟堂的關公巨像
關公節熱鬧的勸濟堂
手氣很棒的妻子
二、祈堂老街:如果要走祈堂老街,必須先練習好你的腳力,這裡的階梯坡度甚陡、數量又多,一般體力稍微欠缺者,往往不到半路就已氣喘吁吁。祈堂老街不同於九份老街、大溪老街等繁華熱鬧,經歷風霜之後的祈堂路,商店已然零落,卻可在此尋得老街的寧靜與安詳。此外不少住家採用「黑屋頂」作為標誌,頗值得一看。
祈堂老街雜貨店和真心咖啡館(愛妻拍攝)


金瓜石地區的「黑屋頂」是當地一大特色(愛妻拍攝)

三、美軍戰俘紀念公園: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將俘獲的同盟國陣營官兵(泰半為英美籍)送至金瓜石,作為開採銅礦的勞工,各國軍人受盡虐待,醫療、伙食均極差,在1984年1月號的《讀者文摘》中,有一篇由英國軍官惠勒少校所寫的〈大慈大悲〉日記,正是戰俘營當中生活的忠實紀錄。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臺北營已經夠糟,金瓜石收容所更像一場惡夢。營地座落岩石的山坡—在礫石堆上密密搭蓋一些陰暗的小木屋,周圍環繞著磚牆。戰俘睡在45釐米寬的木板上。大多數人長了虱子,臭蟲多得可怕,歷時四五個月的雨季裡,沒有人身上是乾的。
……體能較佳的人每天去銅礦工作,這正是致命的緣由。他們必須上下1730步粗糙不平的石磴,才到達工作場地。他們在地底攜帶小型煤氣燈,但是氧氣奇缺,因此燈焰細小得如同鉛筆一樣。有時人會踏空跌入昏暗的豎坑,跌落十米下的岩石上。坑頂又經常坍塌。用毯子代替擔架運出殘屍的事例已數見不鮮。

因此在2005年,二戰結束60週年的時候,在金瓜石設立了「盟軍戰俘紀念公園」,用以追悼不幸戰金瓜石這個遠洋異地犧牲生命的將士。


牆上密密麻麻都是犧牲將士的名字,令人無限感慨
四、陰陽海:從金瓜石山上眺望太平洋(尤其是勸濟堂後方停車場,更是絕佳賞景所在),可以發現近岸一帶的海水,呈現明暗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情,當地人稱之為「陰陽海」,也是在地重要一景。之所以出現如此特別的色彩,導因於此地以金銅礦聞名,開採後的廢渣流入海中,導致沿海水色變深,如今礦業已停,但留下的卻是難得一見的美麗景致。


五、水湳洞(黃金瀑布):位於金瓜石山腰處,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黃金瀑布之所以形成此般壯麗的色彩,原因如下:

金水公路在長仁社區附近的「自強橋」旁,自六坑坑道中持續流出酸礦水,在經過山坡地時,於岩石上會沉積出一層極為亮眼的金黃色氧化鐵,成為一層金黃坡道,當雨水充沛時,激濺出的水花倒映著金黃色坡道,極為壯觀瑰麗,因之得名。

黃金瀑布就位於濱海公路左進,總是遊人如織,總可以拍出一張又一張絕美的照片,只可惜個人攝影功力有限,無法完美重現景色風貌:






六、山城美館:山城美館位於黃金瀑布下方,分為展場及咖啡館兩地。展場除了展示金瓜石地區藝術家的作品之外,目前則著重於培養太鼓社團「不一鼓」;咖啡館則有令人難忘的美味咖啡,毋須糖與奶精,全無苦澀滋味的甘醇,讓人口舌留香、回味三巡;飲食方面則全為素食,既養生更符合美館負責人的要求。
山城美館的經理人,正是前任黃金博物館的館長施岑宜女士。施館長十分健談,透過愛妻與金瓜石的關係,我竟能和她暢談家庭、人生與生命歷練。以我這個並不健談、更不善交友的「怪咖」來說,施館長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我衷心的建議,讓我受用匪淺。


山城美館咖啡廳
山城美館咖啡廳內部
其實金瓜石可觀之處尚多,如十三層文化遺址、茶壺山、黃金神社、太子賓館……景致繁多,一時不能盡述。總之請大家到九份時不要忘了順道前往金瓜石逛逛;抵達金瓜石後,別只顧著進入黃金博物館,真正美麗的金瓜石,還有著這麼許多地方,等待你去發掘、等著你去欣賞。

星期日, 7月 01, 2012

霧峰獨遊

暑假開始了,作為一個不兼行政的專任教師,可以享受前兩週、後兩週的假期(中間還得上暑期輔導),漫長的假期,本想伴著愛妻四處遊玩,但妻子的工作量大,難得有機會相處,只好自己一人,扛著相機與腳架,「千山我獨行」,自得其樂去也。

很想出國好好放鬆一下心情,但妻子還在上班,只好選擇當天可以來回的國內旅程,而我這個人,三句話不離本行,挑選的目的地,也仍然和歷史相關。在這暑假開始的第一天,我決定前往台中阿罩霧—霧峰一遊。

居住在臺北的人,大約都逛過位在板橋的林家花園,但卻鮮少人到過位在台中霧峰的另一個林家花園。其實也怨不得臺北人,霧峰林家原本氣派非凡的宅邸,卻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中,遭完全摧毀,政府花費多年進行重建,仍無法回歸原貌。也因此霧峰林家關閉多年,也隨著時間消散在人們的記憶當中。

如今的林家花園,只剩下位在明台高中內的「萊園」一小部分,儘管依照古法古味重修,但終究人事全非,撫今思古,幾分悵悵。

霧峰的明台高中,前身就是「阿罩霧三少爺」林獻堂先生所辦的「一新義塾」,國民政府遷台後,改為「私立萊園高中」,1982年又改稱為「明台家商」,直到今日,明台高中仍屬於霧峰林家重要的精神傳承所在。

接近明台高中,從遠處就可以見到學校宏偉的門柱,由於是暑假期間,加上時值正午時分,天氣燠熱難當,校園當中行人稀少,正合我獨行拍照。

走進校園,右方便看見小橋流
水,儼然豪富世家風貌,步下階梯,已是萊園入口:

跨入廊門,入眼即現虹橋與做為戲臺及邀友暢談之用的「飛觴醉月亭」,光是從名稱,就足以想像當年霧峰三少爺手握酒杯、口論天下的豪情,不知道當年在此,聚會了多少人物、激發起多少壯志、策劃出多少壯舉……



在飛觴醉月亭的對面,是做為林家羅太夫人(林奠國夫人,林文欽之母)起居室的兩層樓房「五桂樓」,根據明台高中網頁的介紹,之所以取名為「五桂」,暗含著對於頂厝五位堂兄弟(紀堂、烈堂、獻堂、澄堂、階堂)富貴騰達的期望,也正是長輩對於子孫們殷殷切切的叮囑。由後來的發展可知,後代子孫們確實沒有讓先輩失望,各自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繞行到五桂樓側面,觸目所見,是一塊石碑,上面標記著霧峰林家在前清同治元年壬戌「匪陷彰化縣城」後英勇抗賊的事蹟。我心想這不正指清朝時期台灣三大民變之一的「戴潮春之亂」嗎?如果依照教科書的「現代官方說法」,清朝的三大民變起因基本上都屬於「官逼民反」的類型,那麼不聽人民起義的心聲,莽然進行鎮壓,其實也可以看出官府的敗壞。至於霧峰林家的心態,自然是站在維護家族利益的角度,對來犯之「賊」大舉轟擊,予以擊退。此處畢竟代表著林家的財富及力量,如果今天來到戴潮春的故居,或許門前石碑上所記載的事件內容,又將會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寫法。

轉到五桂樓側門,階梯上另外懸掛著「步蟾閣」匾額,說明此原為五桂樓的本名,是另一個對於林家後世子孫的期許表達。










在步蟾閣的對面則有萊園的創建人林允卿(也就是林文欽)的塑像,依照維基百科的記述,林文欽個性溫和,習文不習武,與其族兄林文察正好相反,但也因此一個在外為國家四處征戰(林文察平小刀會、定戴潮春,最終於太平天國戰役中陣亡),另一個則為家族維繫事業,受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重用,委以樟腦專賣事業,擴大了霧峰林家的財富與聲望,而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正是林文欽的三兒子。

在校園操場一側,矗立另一塊石碑,上面字跡早已漫漶不清,僅根據一旁的說明版,瞭解原來是「櫟社二十年題名碑」,依照歷史,櫟社創始人為霧峰林痴仙、林又春叔姪,逐漸匯集中部地區重要名士,以歌詠相合,在日本一意推行「內地化政策」的時代,堅持使用中文寫作,或許不過是「去國文人」哀傷悼亡之聲,但對於台灣漢文化的延續與傳承,仍有不可滅之功。

走向後山,自遠處即可望見霧峰林家祖墳所在,尤其是最右邊,正是灌園獻堂先生與其妻之墓,懷想前人事蹟,我在目前深深致敬,回望山腳下霧峰市區,果然一片好山好水,促使霧峰林家代代不凡,風水形勢之說,信然有之。

離開霧峰林家,搭乘公車續往霧峰內地行進,於光復新村站下車,步行約十分鐘路程,抵達另一個時代紀念: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此園區本為台中縣立光復國中,卻在1999年9月21日凌晨的7.3級恐怖地震中成為瓦礫廢墟。政府在幾經考量下,決定將學校遷地重建,而舊地則保留地震崩塌時樣貌,讓後來者可以親眼目睹地震的破壞力,並在館內介紹地震的成因、台灣主要的地震帶、防範地震的方式,以及面對地震時應有的正確觀念等。





逛完教育館,不知不覺已近落日時分,我在高溫的夏日奔走,衣衫一再汗濕,不如早早打道回府,整理一天所得,期待一夜好夢。

星期一, 6月 25, 2012

屠殺的合理化:不存在的定義

前幾天到書店閒逛時,突然發現一本新書,體積碩大無朋,書名是《鄧小平改變中國》作者是美國學者傅高義(Ezra F. Vogel)原價高達1100元,我想除了對於「老鄧」有著「特殊情感」(好壞不論)的人會想買這麼一本「巨著」之外,銷售量應該有限。這絕對不會是一本會想隨身攜帶、在搭車時閱讀的書籍。


結果今天就在蘋果日報的論壇中讀到這麼一篇文章,由六四民運領袖王丹(當年也是個在會場主導全局的清純大學生)所撰,強烈批評了傅教授對於老鄧在八九民運當中的論斷。我把全文轉貼於下:


*******************************************

傅高義為共產黨著想令人吃驚(王丹)

 
哈佛大學東亞問題研究權威傅高義教授,最近在台灣發行了《鄧小平》一書的中文版,並針對鄧小平的歷史評價問題發表了不少見解。傅高義長期鑽研中國問題,其觀點自有獨到之處,但是也有一些觀點在我來看是錯誤得離譜,充分反映出部分西方的中國研究學者的誤區所在。

傅高義的觀點中最為我所不能同意的是,針對鄧小平做出開槍鎮壓民運的決策,傅高義充滿同情和理解,他認為「如果換位思考,著眼中國的統一和中共統治基礎,當時已經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現在看來,做出這樣的判斷可能是對的,尤其是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我認為,這個定論有悖於基本事實,是一廂情願地為共產黨著想的判斷。
1989年數千名大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絕食,引發全國性的民主運動,難道當時的執政當局除了開槍鎮壓,真的沒有別的解決辦法嗎?當然不是!首先,學生提出打倒官倒、剷除腐敗,這是正當合理的要求;學生絕食,佔領廣場,所提的要求無非兩條:一是與政府對話;二是修改「四二六」社論,這根本不是什麼政府做不到的事情。 

站在專制者立場

如果當局宣布接受學生的兩個條件,學生自然沒有理由繼續絕食,事態就會平息,這難道不是解決問題的選項之一嗎?這難道不是「更好的辦法」嗎?也許傅教授認為,中共不可能做出讓步,所以這不是現實的選項。但是,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實際上已經準備採取緩和的方式,部分接受學生的要求了,所以這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後來鄧小平、李鵬發動政變,迫使趙紫陽下台,這個可能性才破滅的。顯然事情並不是傅教授說的「當時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事實是,更好的辦法被拒絕,才導致了最後的悲劇。而這個拒絕者,就是傅教授充滿尊敬的鄧小平本人。傅高義的看法,是顛倒是非的看法。
傅高義對鄧小平的評價,其實反映了部分西方中國問題專家的誤區。他們不是站在是非曲直的立場上,不是以普世價值為判斷的思想基礎;相反,他們內心中,是站在一黨專制的執政者立場上,為對方著想。傅教授所說的「換位思考」,就是很直接的表達。這是令我非常吃驚的。
我在哈佛念書的時候,與傅高義教授有過很多接觸。這一次他撰寫《鄧小平》,也專門找過我進行採訪,說起來我應當叫他老師。 

應著眼生命價值

但是有一句古話,叫做「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因此,我不能不公開質疑傅高義教授的治學立場:如果「著眼於中國的統一和中共統治基礎」,開槍鎮壓就是正確的決策的話,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譴責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呢?希特勒也說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德國的崛起。更重要的是,我很想問問傅教授:作為一個西方的學者,是什麼使得你做判斷的時候,不去著眼人的生命的價值,反而去著眼極權者的統治基礎呢?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
我沒有讀過這本書,畢竟如此龐大的書籍,既不想購買,更無力在書店當中直接閱讀。但如果真如王丹所言,傅教授在書中一力「合理化」六四屠殺的血腥事實,那麼這本書的閱讀價值將大大降低。我堅信一點:任何執政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透過屠殺、迫害、羞辱的手段對付異議份子,如果傅教授認為中共在八九年的行為是無可奈何之舉」的話,那麼緬甸軍政府屠殺市民、僧侶的舉動也可以是為當然,再進一步,翁山蘇姬的抗爭就會變得毫無價值,而諾貝爾獎也不應頒與和平獎項-傅教授是否反對翁山蘇姬、甚至劉曉波獲獎呢?給予屠殺者理由,就是拓展獨裁者的勢力。很難想像,這樣的立場,竟然會是一位在最民主國家任教的大學教授所提出。

星期二, 6月 19, 2012

法國高中會考--台灣可以嗎?

最近台灣為了十二年國教吵得不可開交,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因此有了以下的新聞報導:


  • 法高中哲學考題 台網友:感動到想哭

  • 新頭殼/新頭殼newtalk-



法國高中會考(Bac,baccalauréat)本週開始,照慣例週一早上先考共同科目哲學考題(Bac Philo),考生們有四小時作答。法國全國約有七十萬多人應考,今年最年輕考生年僅十二歲,最年長者為八十七歲。法國高中會考1808年由拿破崙創設,當時應考科目中就已包含哲學。
法國高中會考哲學科目目的在於訓練學生思考與論述,並非照本宣科回答哲學史知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與論述方式也相當重要。
以下是今年的考題:
文學組考題(三選一)
-工作能讓我們獲得什麼呢 -所有的信仰是否都與理性處於對立面 ?(所有的信仰是否都不理性 ?)
-試評論斯賓諾莎(Spinoza)作品「神學政治論」(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片段
理組考題(三選一)
-如果國家(l'Etat)不存在,我們是否會更自由 -我們是否必須尋求真相(la vérité) -試評論盧梭作品「愛彌兒」片段
經濟組(三選一)
-工作的價值是否只在於「有用處」 -自然而生的慾望是否可能存在 -試評論貝克萊(George Berkeley ) 作品「被動服從」(De l'obéissance passive)片段
許多網友看到法國的哲學考題,都表示很感動,甚至「感動到想哭」。Maxens Huang表示,每年看法國的高中會考哲學考題, 都會感受到法國社會對於某些價值的重視與維護, 而那些東西讓我很感動。「我如果是考生, 拿到這樣的考題, 我會覺得我有被尊重到 :)」
林力上:「題目出得真好。」Yan Er:「很想下一代是法國公民」。Xiang Sai:「看到法國的考題,就覺得我們的考題有多填鴨 這也我支持12年國教的原因 不改革,不改變,我們的未來毫無希望。」
Jung Wei Hung:「我不相信高中生看完,背背幾篇有公平性的基本文化教材,裘冉客傳或者師說,我們的語言及漢文化教育會超越古西哲亞里士多德的深度。我們甚至連自己的原著民文化都不理解了。」
當然,也有比較 Kuso的說法,Chang Jene-Howard 便說:「關鍵是老師和官員和學生都不想太累的結果。。。。」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沈清楷曾在他的文章《少了一堂課?從法國哲學課程看台灣人文教育》寫道:「這些考題依學科性質分為文學、科學、經濟與社會、專業技術四組,每組有三題,其中兩題申論,一題是文本解釋。法國各個報章雜誌、電視廣播往往大張旗鼓地請來學者、教師,激情而理性地評論考題或提供解題服務,在社會上掀起一連串討論。」
沈清楷說,這些題目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除了比寫作技巧和理性的論證之外,再來就是競爭年輕心靈的深刻程度。在這段期間,哲學家的幽靈不斷出沒在報章雜誌上,被引用也被批判。這個時刻,不僅是對法國青年學子的思想考驗,也刺激著成年人的公民意識,去反思、質疑當下的處境,企圖尋找存在的最佳出口與可能性。台灣熟悉的沙特、西蒙波娃、傅柯、德勒茲、德希達、阿宏等法國哲人,在青少年時期都必須參加這個哲學會考,在他們年輕的歲月中,同樣也不停地穿梭在哲思的時光隧道中。」
*******************************
看起來頗為令人欣羨,但台灣可不可能依樣畫葫蘆?只怕很難。想想看:台灣是最重視「公平」的地方,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考題,卻要決定所有考生的未來學校,只怕社會上會掀起質疑「公正性」的浪潮。這當然也根基於台灣長年以來對於「當權者」的不信賴,導致即便由最知名的教授評分,也難以完全服眾。這種考題用來平日教學也許還可以,在台灣要用作升學考試題目,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