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22, 2013

伸手不可得的夢想:學習

電影「人生80才開始」(The First Grader)觀後感

身為教育從業人員,一年一年面對著不同的孩子,有的聰穎認真,也有的恍惚懈怠,課程日復一日的進行,我常常在想:到底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究竟為何?

對於台灣的孩子而言,「教育」是隨處可見的廉價品,「學校」只是成長不得不渡過的一段歷程,一種責任,既不罕見,更無須珍惜。

然而並非所有世界上的孩子都能如此幸運。「人生80才開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肯亞,一個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等同於「廣大野生動物園」的國度,卻忘了這個國家其實也有「人類」居住,更也有著屬於人類的歷史、文化、情感喜悲,而且這是「非洲」,過去三百年來受盡歐洲帝國主義欺凌、掠奪、傷害的地方,過往的沈重,遠非「幸福的台灣人」足以想像。

2002年,肯亞政府宣布對「全民」展開免費的教育,在電影中,透過廣播人員,發表了這樣的宣示:
"My people, my people. Now, the new government has announced free education for all."
有趣的是,廣播員在發表了政府的這個政策後,隨即表示他的想法:「一個會遵守諾言的政府?令人難以置信!」從這句話,不難想像在此之前的肯亞政府發表過多少政策,卻跳票過多少次,讓人民對國家與領導人,早已失去信心(這點怎麼跟台灣人民對扁跟馬政府的感受如此相似?)

不過也因為「全民」(For all)的說法,讓一位高齡84歲的老先生馬魯格產生了強烈的求學慾望。他興沖沖地跑到小學,希望入學,卻因為年紀太大被拒絕。馬魯格意志堅決(或者說個性頑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一次又一次地到學校表達求知學習的熱誠,終於感動了學校的校長-珍妮老師,破例讓他入學。

但這一入學,立刻引發爭議。學生的家長認為不應該讓一個「行將就木」的老頭子佔據學生的名額,這會產生排擠效應;也有的家長擔心馬魯格的存在,會「污染」年幼孩子的靈魂--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們開始挖掘、利用馬魯格的老底,批判他是好戰的「茅茅主義」份子,將他定位在「危險人物」,想方設法地將他逐出校園。於是原本單純的求學資格爭議,捲入了肯亞人民至今難以撫平的歷史傷痛:殖民與內戰。

在歷史上,肯亞長期被英國殖民統治。儘管在表面上,英國從維多利亞時代起,展現出富裕、優雅、文明的面貌,但仍夠讓「日不落帝國」紳士、淑女如此儀態萬千的背後,其實是對亞非拉地區無情、殘酷的剝削,「工業火車頭」的名號,如果不是靠著對殖民地資源的搶食,大英帝國絕無可能如此壯大。肯亞資源充沛,自然成為英國擴張勢力的目標之一。

1956年,肯亞人民在德丹‧基馬蒂領導之下,發起壯烈的抗英起義運動,史稱「茅茅起義」。這是一場震撼英國統治者的大型起義運動,殖民者不敢輕忽,給予堅決的鎮壓,並且在肯亞人民當中進行分化,讓「茅茅」侷限於肯亞的「基庫尤」族當中,在維基百科有關茅茅起義的解釋裡,當時的英國政府是這樣看待茅茅「叛亂」的:
「不理性的邪惡力量,被衝動的獸性所主宰,受到世界範圍內的共產主義影響」

既然是「邪惡」「獸性」,英國軍隊在逮捕、搜查茅茅亂源時,下手自然不帶任何「人性」。故事主角馬魯格原本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美麗的妻子、兩個稚齡的孩子,卻在英國人搜捕茅茅時,因為妻子不願承認丈夫是叛亂者,慘遭英國軍人槍決,連兩個小孩也一同槍殺(其中一個還是襁褓中的嬰兒!)這一幕,成為馬魯格永恆的傷痛,也是英國殖民統治無法抹滅的污點。

馬魯格被英國逮捕之後,受到殘忍的刑求對待,包括倒吊、用鉛筆刺穿耳膜、鞭刑抽打等,但他始終不願宣示放棄理念,堅持信仰。此後他不斷被囚禁,從一座監獄換到另一座監獄,青春歲月就此流逝……南非總統曼德拉也是這樣。

恢復自由後,馬魯格只想彌補早年無法求學的遺憾,卻遭到無情的拒絕,儘管珍妮老師讓他入學,但反對的聲浪排山倒海而來,甚至利用下流手段(抹黑珍妮老師的貞潔、攻擊學校恐嚇老師與學生),總算逼使校方高層出面,將珍妮遠調。


珍妮老師為理念奉獻,相信將馬魯格收入班級是正確應為之事,因此坦然接受調遣令,遠赴他鄉。但對馬魯格來說,珍妮老師是為他而犧牲,不能不有所回報,因此不辭辛勞遠赴首都奈落比,親見教育委員會主席,最終使得委員會接受陳請,將珍妮老師調回原校。


「學習」對於馬魯格來說,是終生的夢想,在他生命的殘燭時光,能夠遇上免費教育的機會,無論如何不想錯過。影片中最後他說「我會學到踏進棺材的那天」讓人深深動容。

「不老學生」的傳奇,透過新聞媒體的報導,從肯亞的鄉間傳到首都、更遠及全世界,馬魯格成為金氏世界記錄認證的最年長求學者,更前往聯合國發表演說,講述教育的重要。

台灣的孩子,面對如此容易取得的廉價教育,既不珍惜,也不理解。馬魯格,永不放棄的老人,儘管早已辭世,但他的求學認真態度,永遠值得後代莘莘學子,如你、如我,省思、追隨。




星期三, 7月 03, 2013

1920年代的繁華與落寞---- 電影與書本當中的《大亨小傳》

前一陣子似乎開展了一段「復古風」,維克多‧雨果的兩部經典:《悲慘世界》、《鐘樓怪人》分別以大螢幕及音樂歌劇的模式來到台灣,上個月,史考特‧費茲傑羅的不朽鉅著《大亨小傳》再次以全新劇本與演員陣容,在近40年後重現於電影。我趁著學期末課程稍緩,利用假日的夜晚進戲院觀看,之後買回原著小說,回味電影裡所展現1920年代繁華背後的蒼涼。


大亨蓋茨比的傳奇,自1920年代出版以來,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浪漫。蓋茨比的一生,可以說是廿世紀初期的縮影:一個來自美國西部的鄉村務農的孩子,穿著破爛不堪的衣褲,遠離家園,夢想著成就致富。

這樣的夢想,終於在一次偶遇有機會實現。丹恩‧寇迪,一個象徵十九世紀末美國「向西走」大開發的富豪,在內華達開銀礦,在加拿大育空地區開採金石,買賣蒙大拿州的銅礦,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世紀末「暴發戶」的心態,遊艇、女人、醇酒。只是金錢再多,買不到真心,丹恩的女人「看清了這點,全都試圖要讓他和他的錢分家」,甚至最後,死在女人的手上。蓋茨比遇到了這麼一位「傳奇人物」,儘管丹恩曾遺留給該詞比鉅款,卻被害死丹恩的女子搜刮而去,蓋茨比一無所得,但卻學會如何打入有錢人的社會,促成了之後「大亨」的崛起。



「大亨」真正出現在「舞台」上已是多年以後。紐約「西卵」拔地突起的豪華鉅宅,夜夜笙歌、喧鬧不休,紳士淑女,熙來攘往。主人卻似如神龍,奢華饗宴卻往往不見蹤影。饗宴為其所辦,卻似乎不為其所享。「西卵」與「東卵」隔河相對,暗寓著兩地不同的風土人情:「西卵」代表美國西部,豪邁、粗獷,甚至帶點野性;相對於此,「東卵」則顯示出古老的英國風範、紳士精神,文雅、莊重,卻不免陰沈,乃至於狡猾。



一直要到故事後段,我們才知道原來蓋茨比如此奢華,竟是為了一段早已逝去的戀情。1917年,蓋茨比迷戀上了黛西‧費伊,一位富家千金,兩人迅速墜入愛河,卻因為美國加入歐戰,蓋茨比從軍遠走。男人情比石堅,女子卻轉瞬背離。1918年,戰爭結束,蓋茨比帶著無限的情愛重回故園,愛人早已嫁做人婦。


蓋茨比不枉情痴。知曉愛人遷居紐約東卵,為著遙望芳蹤,在西卵構建豪宅,夜夜笙歌只為了期盼某一日倩影來臨。蓋茨比為愛痴狂堅持相信:「過去的是沒辦法重來?怎麼沒辦法!我會把一切都恢復成從前的樣子!」而這種堅持,這份真愛,卻是最大的悲劇。
蓋茨比努力挽回黛西的心,固執地相信黛西的婚姻並不幸福,黛西心中始終只有他一人,只要他出現,黛西就會拋棄這段悲苦的婚姻,奔向他的懷抱……


黛西的婚姻確實不幸福,丈夫背著她偷腥,黛西心知肚明卻莫可奈何。或許是厭倦千金小姐的扭捏作態,黛西丈夫外遇的對象總是凡家俗女:先是飯店女傭,然後是簡陋車行的老闆太太。


一場車禍,倏地終結了這糾葛紛雜的戀情。在一次大攤牌場合之後,黛西情緒崩潰,瘋狂地駕車,卻誤將車行太太撞死。車行老闆又誤以為兇手是蓋茨比,衝入蓋茨比家中將之射殺。「大亨」短暫的一生,就此落幕。


「大亨」生前夜夜笙歌,死後卻是環顧蕭然。那些受到蓋茨比照顧的朋友、受邀參加豪華宴會的紳士淑女,在蓋茨比死後完全消失,一聲慰問,一份哀禮都吝於給予。而蓋茨比在生前一直在等黛西來電,等黛西告訴自己即將拋棄婚姻,走向愛情—至死都沒有等到。黛西甚至不曾前來參加蓋茨比的葬禮,隨即遠走他鄉,毫無音信。「金錢」終究換不到任何真情。


蓋茨比的死,暗暗象徵了美國1920年代風華幻夢的消逝。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將美國在歐戰前後創造的狂富打回現實,不正常的股市榮景終究潰堤,墜入無邊無際的深沈黑夜。

心情紛亂之後寫就,許多感受尚未盡述,留待來日補充。

星期五, 6月 28, 2013

足以借鏡但難以仿效:「打造野孩子的一片天」研習後記

不知不覺在西湖國中待了整整三年,這三年來風風雨雨,一開始懵懵懂懂地接了資訊組長的位置,一個學歷史的老師,能冷靜分析人與人間複雜的關係糾葛,卻無法拯救當機的電腦、斷線的網路、被入侵的伺服器……這個組長位置,我一整年做得戰戰兢兢,更知道自己不可能高興勝任,早早去職,對學校、對我、對學生都好。

下個學期,我又將開始一段全新的體驗:擔任班級導師。相較於行政,「班導」是每一位有志於教職者必然要歷練的過程,如何與孩子及家長共處,不僅僅是教師的工作,更是教師無可旁貸的使命。為此,我抱著既期待又緊張的「菜鳥導師」心境,面對逐漸到來的責任。

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當我得知學期末的校內研習,竟然邀請到著名的導師:彰化縣鹿鳴國中楊志朗老師前來分享時,我熱切期待他的經驗,能點亮一盞明燈,讓我在下學期的工作有所依據。

楊志朗老師任教已超過十年,每年都主動要求擔任班級導師,在他執導的班級中,每個孩子都被強迫閱讀,而且是大量的閱讀。楊老師確實用心,在演講中,特別強調利用「流行歌曲」與「課本文章」的結合,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連結,然後說明兩者之間相通或相異的地方,甚或搭配精美的圖片或簡短的劇情,成功地拉近學生與課本之間的距離。

此外楊老師特別強調「利用一切零碎時間閱讀」,除了每天早自習時間閱讀25分鐘外,包括上課預備鐘聲5分鐘、同學打飯菜時間、打掃時間、課堂空餘等,楊老師都「借」來進行閱讀。說真的,光是這一點,就讓我佩服不已:楊老師是怎樣說服孩子乖乖坐下來讀書的?楊老師在演講過程當中一再說自己實行的是「斯巴達式的教育」,但究竟如何「斯巴達」?對於不肯聽話,強烈反抗的孩子,要如何讓他們心悅誠服?我相信在楊老師任教這麼多年的過程當中,一定常常遇到這一類反抗心強的學生,我很想知道他如何成功「訓練」這些「野孩子」,很可惜演講十分精彩,能回應問題的時間卻太少,無從得知楊老師當中的訣竅。

楊老師對於閱讀的推動,不是「讀過就算了」,還要繳交心得報告。在他的班上「每日閱讀一方塊文,並作心得寫作;每週一德育週記,並分享心得」。不只是大量寫作,還要求學生上台分享。最讓人意外的是,楊老師不僅要求學生讀書,還要求家長讀書不僅要求學生寫心得,更要求家長寫報告!這種風格,在我任教這麼多年,來來去去這麼多所學校,真的是「絕無僅有」的一位老師!楊老師的說法是「把家長拉進來一起讀書」,當然楊老師也說在推動之初,確實遇到不少家長反彈,老師也不斷強調自己必須「HOLD得住」「堅持下去」,在班級公佈欄上張貼每位家長的閱讀心得,讓學生在同儕當中產生比較,某位家長的金玉名言被多次分享,每位家長卻極少發表,這會讓學生回到家,對家長「施壓」,讓家長必須回應孩子的需求。

因此作為楊老師的學生,每天都必須繳交相關的閱讀心得分享,如果課間無法完成,楊老師會留下來陪著學生讀書、寫作,不管多晚,都會陪伴。不僅如此,楊老師還把家庭環境欠佳,無法提供適當讀書環境的學生,帶回家中,由楊老師的父母協助照料根據楊老師的說法:「我今年40多歲了,已不期待婚姻」所以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般照料,直可說無微不至。



既然沒有婚姻與家庭的束縛,楊老師在父親的建議下,每個月捐出薪水一萬元,購置大量圖書放在教室,甚至組裝一台「行動書庫推車」,讓班上到處都是書籍。楊老師甚至會給予學生兩千元的購書基金,帶領學生到書店買書。楊老師主張「書要翻、舒耀念、用到爛」,因此所有買回來的書要學生圈點、斷句、批註、摘錄佳句、撰寫心得,缺一不可。





因為楊老師要求學生以大量的精神、時間進行閱讀,因此在他的班上,不進行科目小考,但最後成績傲人,以楊老師口中的「偏鄉小校」屢屢考上彰中、彰女而言,確實令人刮目相看。

不過話說回來,楊老師的作法非常令人景仰,卻給了我一種難以親近的感覺。他的作法,我很想用周敦頤〈愛蓮說〉裡的蓮花形容:「只可遠觀,未可褻玩」。試問有多少老師可以做到楊老師這般付出?我承認我做不到。楊老師分享了一個非常偉大的「典範」,只是恐怕在大多數老師聽來,不論在現實環境或個人風格上,都無法重現或「複製」楊志朗老師的方式。

方式無法仿效,精神卻可繼承。楊志朗老師用全部的心力照顧學生、推動閱讀,確實可以讓我思考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帶領一個班級的時候,讓如何讓學生不排斥學習,要如何讓自己的班級經營能更貼近學生、家長的心靈,楊老師給了我一個深刻思考的空間。


楊志朗老師在演講中大方地分享他的資料,且不吝於讓所有老師下載使用。因此本文當中的照片都來自於楊老師的檔案,特此說明。

星期六, 3月 09, 2013

《父親與民國》 -白先勇讀者座談會暨簽書會參與後記


今天是熱鬧的一天:熱鬧的反核大遊行、經典賽跟「紅色閃電」古巴的對決(晚上證實:這是一場對中華隊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以及在中山堂,對歷史有興趣的伙伴才會參與的白先勇簽書會。

今天這場簽書會,是為了紀念白先勇老師的父親:民國將領白崇禧先生的120歲冥誕而舉行的,地點在台北中山堂的大禮堂。我在半個月之前就收到時報閱讀網所寄來的訊息,當下便決定不錯過這場傾聽白老師回憶其父的座談,當然能獲得白老師的親筆簽名也是重要目標,隨即在網站上報名成功。

沒想到下午抵達會場,只見滿坑滿谷的人,大排長龍等著進入會場,原本以為要用網站報名序號,在報到單上簽名後才可入場,這樣可以控制人數,沒想到主辦單位問都不問,只要來的都給入場券,那又何必叫人在網站上先行登錄呢?也就因為毫無管制,所以整個會場大爆滿,座無虛席。

座談會主角當然是白先勇老師,另外邀請了資深媒體人趙少康和著名政論家南方朔先生擔任主講人。一開場,白老師就對《父親與民國》這本書的創作緣由、出版過程,以及在兩岸三地及美國發行的情況做出說明,並且強調此書出版之目的在於「還原歷史真相」。白老師特別提到他在中國發行此書時,不斷受到中國官方的「密切關注」,幾乎無法順利發行;然而一旦發行之後,卻立刻受到各方媒體廣泛關注,官方已然無從約束。另外當白老師在中國演說,提及當年由其父親白崇禧將軍所提對日作戰方案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輔正規」理論時,堂下學生立刻大聲反彈:「這是毛主席提出的見解!」白老師透過這樣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還原歷史真相」的重要性。

座談會三位主角,由左至右分別是:趙少康先生、白先勇老師、南方朔先生


不幸中風的名政論家南方朔先生
      緊接著南方朔先生提出感言。在進入主題之前,先生為自己的「衣著不端」說明:因為不善保養身體,南方朔先生竟於日前中風,行動不便!是以登上舞台行動遲緩,且始終需人攙扶。南方朔先生也由其個人經歷講述對《父親與民國》一書的感言。一如我個人所歷練一般,在過往兩蔣統治期間,台灣的教科書完全是「一言堂」心態,「先總統  蔣公」(一定要空一格以示尊敬)是「人類的救星,世界的偉人」,「經國先生」則是稟承父志,開創台灣經濟奇蹟的偉大領袖。因此蔣總統絕對不會有錯,犯錯的一定是跟他唱反調的人-包括「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在內,基本上,簡稱為「軍閥」。因此「李白」對中華民國的貢獻長年以來始終被嚴重低估,甚至醜化,這也就更顯現出《父親與民國》的出版,對於正確瞭解中華民國的歷史,具有何等的重要性。
趙少康先生

在最後的民眾提問時間裡,有一位女士代替其已辭世的父親向白崇禧將軍表示敬意,其父親在生前一直高度讚揚白將軍在二二八事件當中所呈現出的安定力量,如果不是白將軍的到來,台灣在當時的動亂必然將無可收拾。聽到這裡,我十分訝異,因為多年以來,對於白崇禧將軍來台宣慰一事,各方從未刻意著墨。這也可想而知,國民黨不會講,民進黨講了對它沒有幫助(也由此可知,民進黨也只是把228作為批鬥國民黨的工具,其實也在掩蓋真相),於是一股重要的安定力量被政治消弭於無形。白先勇老師則回應說據他所知,父親來台後立刻下令不許濫殺無辜,一切必須依法審判,更曾多次將即將被拉往刑場處決的死囚改判,使之獲得再生機會。白崇禧將軍除了擁有「小諸葛」的智慧,更具有寬仁的慈心。

當然,身為歷史學家,對於這類描述自己親屬的傳記,難免多幾分戒心,知道「隱惡揚善」是這類作品必然的情況,無可厚非,從白先勇老師的書中及演說的內容來看,白老師對其父親真可說是備極崇敬,幾乎視為「完人」。因為簽書會時間有限,加上我坐在三樓高處,根本沒有機會提問。如果有機會,我想問:「根據您的著作,白崇禧將軍可以說是充滿遠見,擁有高度智慧的人物,但卻輔佐了不成材的蔣介石,導致坐失江山、一敗塗地。如果當年主掌中華民國大權的是您的父親,您是否認為中華民國將能更加偉大?您父親是否是一位『生不逢時』的人物?」

座談會後是簽書活動,但有意簽書的人極多,因此主辦單位說明只能簽《父親與民國》上冊,其餘書籍不受理,並且不署名、不合照。想想也是,還有人拿了《台北人》《孽子》等著作要求簽名,這樣白老師豈不累死?因為不能合照,我只好趁白老師簽名時迅速拍照,算是一次紀念。

希望白老師簽名的人極多,大排長龍



趁白老師幫我的書簽名時,趕緊拍照



星期二, 2月 05, 2013

迎春遊-越南行(二)下龍灣

下龍灣位於河內東北方,車程約4個小時的海面上,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全境擁有高達1900餘座的石灰岩島嶼,每座型態不同,各具特色,也因此在1994年及2000年兩度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自然景觀類」,景色優美,世間絕無僅有,到過的人都無限稱讚,其景致已然超乎語言、無由行諸文字,只能讓每一個親臨其境的人各自吟賞。


旅行社安排到下龍灣的旅客在遊輪上度過一夜,悠然觀看下龍灣由日到夜、晨曦漸出的美景。我們的船是「美人魚號」,船上房間不大,但有一間號稱「總統套房」,獨享電視、DVD、按摩浴缸等特別設施,因為只有一間,所以必須抽籤,我讓一向手氣不差的愛妻摯籤,竟然一抽即中,全船團友無不投以羨慕的眼光。

靠著老婆絕佳的手氣,我們住進了美人魚號船上唯一的「總統套房」,度過更為享受的一夜。
在午後時間,我們一行人先後參加了「動靜」兩項的水上活動。所謂的「動」,是指搭乘快艇,模仿電影「007明日帝國」的水上追逐戲碼,快速穿越下龍灣一處凹洞。「快艇」速度極快,每一個人都緊緊抓著欄杆,唯恐一個不小心摔入海中,也因為這樣,根本無法拍攝,一整個心驚肉跳。至於「靜」,則是搭乘竹筏緩緩前進,細細欣賞下龍灣島嶼林立的美景,真正感受平和的風、寧靜的水所帶來的悠閒午後。



享受完怡然自得的時光後,就該活動筋骨,盡情揮灑,於是年輕如我,選擇攀爬多達400餘階,形勢陡峭的「英雄島」,據領隊說,所有下龍灣明信片上的美景,都是從這個島嶼頂端的涼亭向外拍攝而得,另外此島之所以得名,也是因為1962年,胡志明陪同一位蘇聯的太空人(名為Ghermann Ti Top)壯遊下龍灣,登上當時猶未命名的這座小島,故爾以太空人的名字Ti Top名之,一般俗稱為「英雄島」,也象徵能攀爬至頂峰者,不失為「英雄」。果然由上往下拍攝,美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
「衝浪」泛舟之前,下了一陣大雨,讓下龍灣更增添朦朧之美。

因為雨勢斷斷續續,愛妻身上一直穿著雨衣。




攀登完英雄島,也到了該回到遊輪上,享用晚餐的辰光。才剛登上接駁船,我望著夕陽西沉的下龍灣,這景緻簡直美呆了!我不禁大喊一聲,同船的夥伴還以為發生了甚麼事,解釋以後,就看到所有人迫不急待地拿起相機猛拍,這景色,真的怎麼拍怎麼美麗!
下龍灣夕照,真的美不勝收,每一張都是我的珍藏,每一張都可以當成電腦桌面。




我稱這張照片為「夕陽美人」,相映成趣。


次日上午,一行人再次搭乘竹筏,前往參觀居住餘下龍灣「水上人家」的生活。可以看得出來,生活在海中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悠閒舒適,而是艱苦貧困的。房子十分簡陋狹小(在海面上用浮桶撐起的房子,怎麼樣也不會太大),環境定然十分潮濕,所有人家往來,都必須倚靠手划竹筏交通,對於我們這種來自大都會的人來說,偶爾享受則可,真要過上日復一日的生活,著實難以承受。
下龍灣的水上人家,用浮桶支持的家,看來簡陋,生活空間極小,卻擁有整片極大的海洋。

所有的一切都在水面上,看來有些凌亂。
兩人一艘竹筏,後面是划船的越南船家太太。

這對姊弟是負責我們駕駛這艘船太太的子女,身為海上之子,不過五歲就必須學會自己划船。

下龍灣真的是越南最為美麗的景觀,也是所有到訪旅客必然終生難以忘懷的所在。如果想找一個美麗的風景,想留下一段浪漫的回憶,下龍灣,將會是不二選擇。

星期日, 2月 03, 2013

迎春遊-越南行(一)河內市



對我來說,「旅遊」是最好曾廣知聞的方式,儘管收入不算豐碩(好歹也可算個「中產階級」),但從許久以前,就決定每年至少出國觀光一次,最大的理由,就是不希望等到自己年老力衰,儘管退休後時間充裕,但精神體力大不如前,許多想去的地方已難以到達,屆時除了徒呼遺憾,又能如何。
今年的寒假較以往為長,安排前往較為溫暖的地區正為合適,因此我選擇的越南-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希望看看不同社會體制下,人民的生活。
基本上這次旅遊,僅到達三個地方:越南首都河內、「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下龍灣,以及被稱為「陸地上的下龍灣」的陸龍灣。且讓我就分此三處,一一向大家介紹。
一、河內
河內市越南重要的古都之一,之所以得此名,乃是因此城位於「紅河之內」,在越南歷史上,另外還有一個名字「昇龍城」,是因為在越南李氏王朝的開國君王李太祖,曾經在紅河看到蛟龍躍升,故爾得名。
遊覽車一進入河內,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國旗黨旗滿街掛」。這幅景象,在台灣,只能在五六零年代的老照片當中回味,到了這裡,完全可以感受得到「一黨專政」下,全民共同凝聚的強大向心力(或者盲目的群眾崇拜)。因為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在越南也過傳統農曆新年,一路上看到百姓忙著採買年貨,家家戶戶都掛起桃樹,一片粉紅煞是美麗。相較於台灣近年來對於各項民俗節慶的淡漠,越南人民如此慎重其事,倒是令人回味無窮。

相較台灣的民主化,越南作為共產主義集權國家,「領袖崇拜」仍然瀰漫在整個空氣當中。不過弔詭的是,現今已然廿一世紀,所有人對於「越南領袖」的印象,仍停留在「胡志明」,有幾個人可以說出越南共和國現任國家主席的名字呢?至少我們知道北韓當下領袖是金正恩,古巴是勞爾卡斯楚,但越南領袖似乎默默無聞,連我們的地陪小陳都隻字未提,看來只是個無能之輩。
前往胡志明陵寢參拜的越南民眾
台灣因為長期「反共」(從早期國民黨的「反共抗俄」,到後期民進黨的「中共陰謀論」),對於「胡志明」總有著「共產黨人」的敵視心態,也就從無好感,也更不想了解。但胡志明與其說是個共產黨員,更是個民族主義、愛國主義份子,一輩子追求的是越南的民族獨立與精神自由。相反的,台灣人最喜歡的國家:「自由女神」的美國與「自由平等博愛」的法蘭西,卻是壓迫與剝削越南的帝國主義掠奪者。胡志明的偉大,就在於聽到了越南最底層人民的聲音與痛苦,領導著他們,堅苦卓絕地抵抗美法等國的船堅砲利,讓「越南成為越南人的越南」,只是這個結局,一生奔波的他,來不及看到。越南人民至今對他仍舊感激崇拜(當然你還是可以說這是政府當局透過教育的刻意「洗腦」,不過任何教育本來就是「洗腦」,民主國家也不例外。)我在胡志明陵寢前,就目睹越南人民排成長長的隊伍,安靜地進入陵寢,像胡志明遺體膜拜。地陪小陳說這是越南人的習慣,在過年之前向胡志明主席致敬,感謝他給予越南獨立的歲月。
在我身後就是胡志明陵寢,並未安排進入參觀,
只能在前面廣場拍照,有點可惜。

在陵寢旁,是越南的「主席府」,也就是最高國家領袖辦公的地方。此幢建築原是法國殖民時代的總督府,獨立後留用為中央機構,這一點倒是和台灣的總統府一樣,拿日治時代的總督府來運用。不過既然是「主席府」,當然不開放給觀光客,所以我們也只能在門前拍張照、聊供紀念而已。
大圖背景是包圍河內市的紅河,
小圖則顯現了越南人為了過年積極準備、車水馬龍的情況。
河內古城區的「三十六條古街」也是到此必遊的「景點」之一,這裡的街道相對狹小,是法國殖民時代的河內市中心,舉目所見,都是充滿法式風味的建築。不過或許是即將過春節,整個古城區人車熙來攘往,極為熱鬧,卻也極度混亂。我們常常會覺得台灣的交通紊亂,但與越南相較,直可謂「小巫見大巫」。在越南,「交通規則」真的只是「參考用」,每個人各憑本事前進、轉彎、穿越道路。最糟糕的是,越南車主,不論是機車或汽車,都超愛狂按喇叭--在台灣除非快要相撞、否則不會連續猛按或一路長按的喇叭聲,在越南卻是每一秒都會聽到,真讓初來乍到的我們心驚肉跳,感覺過馬路像在玩命,小陳開玩笑地說:「越南人把按喇叭當成打招呼,不按對方還以為你不尊重他。」真的很吵。

戴著共黨帽的我,還真的有點「左派」的味道^_^
老婆幫我拍照,但我很不專心
河內另一處重要的古蹟則是「鎮國古寺」。這座寺廟建於還劍湖畔,景色優美雅緻。「還劍湖」,淵源自一則越南古代傳說:十五世紀中葉,黎朝太祖獲得神劍襄助,擊退來犯之中國明朝大軍,事成後經過此湖,湖中出現一隻巨龜向其討劍,太祖遂將劍歸還,故得此名。至於「鎮國寺」則為全越南最古老廟宇,始建於西元6世紀中葉,後經多次重修建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之久,在1989年正式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整座寺廟以明黃色為基底,充分展現其貴重、雄渾的氣魄。在入口的楹柱上,有對聯曰:「鎮北古名藍,蕩漾西湖光慧日;越南今勝跡,芳蹤東土振禪國。」
至於「文廟」對台灣及中國遊客而言,是「熟悉的所在」,也就是「孔廟」加上「國子監」,規模和台南孔廟相比,不相上下,除了象徵「中華文化南傳」之外,特色不顯。倒是文廟內的小店,除了販售越南本身的藝術品、明信片外,我居然還看到在台北淡水老街販售的「大清十二皇帝通寶」,這玩意兒明顯是「玩具」,因為上面用的是「簡體中文」,還印上「大清十二皇帝」,請問康熙時代怎麼會知道清朝只會傳承十二位君王啊?但居然還是有人買,用來欺騙不識中文、不知中國歷史的老外。


星期四, 1月 31, 2013

是「發現」還是「侵略」?--「帝國寶藏展」


今年的寒假相較往年長了許多,鎮日待在家中也是無趣,人在北市的好處之一便是展覽活動特多,於是接連幾天,我陸續參觀了位在不同地區的展示,也帶回許多心得,很想藉由上課的機會,把所知所聞一一說給孩子們聽。
昨天下午前往中正紀念堂,參觀剛開幕不久的「帝國寶藏展」。說實話,在觀展之前,我根本沒仔細研究此次的主題究係為何,不過既然和歷史有關,就一定合我的胃口。




「帝國寶藏展」海報
照片擷取自雅虎奇摩折扣網


觀展之後,我才發現這是一個意義深遠的展覽。不過由於展場內嚴禁拍照攝影,因此文章中引用的照片,部分取材自網路(將一一標明網址)與導覽手冊,然而還有許多我印象深刻,卻無法取得圖片的展示品,就只好請大家前往「中正廟」好好地「親眼目睹」一番了。
所謂的「帝國寶藏展」,是集結了歐美地區幾座博物館(包括英國的利物浦世界博物館、威靈頓博物館、托爾基博物館、伯頓博物館、綠廊之家以及美國賓州大學考古及人類學博物館)的典藏品,主旨在陳述歐洲探險家在1850-1950這一百年間,在西亞、非洲、南美各地蒐集得來的物品,透過這些展示,希望讓觀展者認識這些探險家的生平、探索的歷程、面臨的險境,和這些蒐藏品的用途與價值。
亞麗欣●汀恩像(1)
亞麗欣●汀恩與其僕人(2)
不過對我而言,觀看這樣的展示其實還看到另一層的意義:帝國主義者的侵略與原住民追求生存的悲壯抵抗。在展場中有不少物件來自荷蘭探險家亞歷欣‧汀恩的典藏,而根據導覽手冊的說明,亞麗欣‧汀恩出身於一個以買賣奴隸和糖貨貿易致富的家庭中。我不知道亞麗欣本人是否曾參與過奴隸買賣,但顯然她的成長與之所以能夠進行探險事業,某部分得力於她父親所經營的事業。我只知道亞麗欣對探險事業的熱衷,卻無從得知她在進行探險事業時,面對許許多多的非洲人民,用什麼態度相處。不過從導覽手冊上提供的照片來看,亞麗欣坐在中央,兩旁的黑人顯然是奴僕,沒有證據說她「虧待」,但至少證明不是「平等」。


貝寧國王歐方拉文(3)
展場中另一張照片則充分顯示了帝國主義者為了掠奪非洲物資,是如何毀滅一個獨立王國的。19世紀末,在如今的奈及利亞曾有個獨立的「貝寧王國」,不幸在「非洲大獵」中被劃給了英國,再加上當地盛產棕櫚油、象牙、橡膠,於是走資本主義路線的大英帝國起了貪念,派兵攻打貝寧王國,傳統的原住民國度怎禁得起19世紀高度工業化的武器,最終只能戰敗滅亡,於是國王被俘、慘遭流放,國王的皇宮被貪婪的英國人搜刮,部分流向博物館,部分淪為私人蒐藏。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中國,英法聯軍、圓明園。照片中被俘虜的貝寧國王歐方拉文赤著腳、腳上顯然有鎖鍊、滿臉嚴肅,背後三個軍人(竟然都是黑人!)荷槍監視著他,帝國主義耀武揚威的心態,讓人對這位國王不由自主地同情,更看到英國的霸氣。
阿嘉莎●克莉絲蒂照片(4)
馬洛溫爵士與阿嘉莎夫婦照(5)

在這次展覽中,還看一位名聞遐邇,在推理小說界赫赫有名的大師: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展品,這才知道原來除了百本傳世的偵探小說經典之外,克莉絲蒂對於考古與探險也有著高度的興趣。其興趣來自於考古學者丈夫馬洛溫爵士,兩人一起在中東進行考古,伉儷情深,為了和妻子一同考古,馬洛溫爵士還特別另開一處考古遺址與愛妻共同探索。除此之外,兩人還到過不少著名遺址,包括尼尼微城、尼姆魯德、布拉克等地。而在不少她的偵探著作中,都有考古的背景,如《死亡終有時》就是一本以上古埃及為背景的著作,可以說考古的經驗與在東方的過程,豐富了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創作內容,讓讀者對作品更加迷戀。
阿嘉莎●克莉絲蒂在敘利亞(6)


秘魯出土的「驚叫木乃伊」(7)
新增說明文字
這一次的展覽,內容十分豐富,展出的物品,遠超過我在這篇短文當中能夠提及的範圍,譬如來自中東、非洲、南美洲的神像、土偶、建築、神秘的文字等,甚至還有來自南美的「木乃伊」兩尊,在在都吸引觀展者的目光。當然我在這次展覽中看到的,除了探險家們辛苦的歷程與豐碩的成果之外,也看到近代歐洲對於弱勢國家的欺壓與掠奪,看到展覽中不願提及、卻難以忘懷的血淚傷痕。

附註:照片來源:
(1)http://www.historici.nl/Onderzoek/Projecten/DVN/lemmata/data/Tinne
(2)《「大冒險家-帝國寶藏展」導覽手冊》頁15
(3)同上書,頁17
(4)http://www.newser.com/story/114049/agatha-christies-secret-life-in-archaeology.html
(5)http://members.bib-arch.org/publication.asp?PubID=BSBA&Volume=37&Issue=4&ArticleID=6
(6)http://articles.cnn.com/2011-03-12/world/uk.christie.writer.archaeology_1_max-mallowan-agatha-christie-archaeologist?_s=PM:WORLD
(7)http://newnet.tw/Newsletter/News.aspx?Iinfo=4&iNumber=6298
(8)《「大冒險家-帝國寶藏展」導覽手冊》頁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