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22, 2013

伸手不可得的夢想:學習

電影「人生80才開始」(The First Grader)觀後感

身為教育從業人員,一年一年面對著不同的孩子,有的聰穎認真,也有的恍惚懈怠,課程日復一日的進行,我常常在想:到底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究竟為何?

對於台灣的孩子而言,「教育」是隨處可見的廉價品,「學校」只是成長不得不渡過的一段歷程,一種責任,既不罕見,更無須珍惜。

然而並非所有世界上的孩子都能如此幸運。「人生80才開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肯亞,一個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等同於「廣大野生動物園」的國度,卻忘了這個國家其實也有「人類」居住,更也有著屬於人類的歷史、文化、情感喜悲,而且這是「非洲」,過去三百年來受盡歐洲帝國主義欺凌、掠奪、傷害的地方,過往的沈重,遠非「幸福的台灣人」足以想像。

2002年,肯亞政府宣布對「全民」展開免費的教育,在電影中,透過廣播人員,發表了這樣的宣示:
"My people, my people. Now, the new government has announced free education for all."
有趣的是,廣播員在發表了政府的這個政策後,隨即表示他的想法:「一個會遵守諾言的政府?令人難以置信!」從這句話,不難想像在此之前的肯亞政府發表過多少政策,卻跳票過多少次,讓人民對國家與領導人,早已失去信心(這點怎麼跟台灣人民對扁跟馬政府的感受如此相似?)

不過也因為「全民」(For all)的說法,讓一位高齡84歲的老先生馬魯格產生了強烈的求學慾望。他興沖沖地跑到小學,希望入學,卻因為年紀太大被拒絕。馬魯格意志堅決(或者說個性頑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一次又一次地到學校表達求知學習的熱誠,終於感動了學校的校長-珍妮老師,破例讓他入學。

但這一入學,立刻引發爭議。學生的家長認為不應該讓一個「行將就木」的老頭子佔據學生的名額,這會產生排擠效應;也有的家長擔心馬魯格的存在,會「污染」年幼孩子的靈魂--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們開始挖掘、利用馬魯格的老底,批判他是好戰的「茅茅主義」份子,將他定位在「危險人物」,想方設法地將他逐出校園。於是原本單純的求學資格爭議,捲入了肯亞人民至今難以撫平的歷史傷痛:殖民與內戰。

在歷史上,肯亞長期被英國殖民統治。儘管在表面上,英國從維多利亞時代起,展現出富裕、優雅、文明的面貌,但仍夠讓「日不落帝國」紳士、淑女如此儀態萬千的背後,其實是對亞非拉地區無情、殘酷的剝削,「工業火車頭」的名號,如果不是靠著對殖民地資源的搶食,大英帝國絕無可能如此壯大。肯亞資源充沛,自然成為英國擴張勢力的目標之一。

1956年,肯亞人民在德丹‧基馬蒂領導之下,發起壯烈的抗英起義運動,史稱「茅茅起義」。這是一場震撼英國統治者的大型起義運動,殖民者不敢輕忽,給予堅決的鎮壓,並且在肯亞人民當中進行分化,讓「茅茅」侷限於肯亞的「基庫尤」族當中,在維基百科有關茅茅起義的解釋裡,當時的英國政府是這樣看待茅茅「叛亂」的:
「不理性的邪惡力量,被衝動的獸性所主宰,受到世界範圍內的共產主義影響」

既然是「邪惡」「獸性」,英國軍隊在逮捕、搜查茅茅亂源時,下手自然不帶任何「人性」。故事主角馬魯格原本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美麗的妻子、兩個稚齡的孩子,卻在英國人搜捕茅茅時,因為妻子不願承認丈夫是叛亂者,慘遭英國軍人槍決,連兩個小孩也一同槍殺(其中一個還是襁褓中的嬰兒!)這一幕,成為馬魯格永恆的傷痛,也是英國殖民統治無法抹滅的污點。

馬魯格被英國逮捕之後,受到殘忍的刑求對待,包括倒吊、用鉛筆刺穿耳膜、鞭刑抽打等,但他始終不願宣示放棄理念,堅持信仰。此後他不斷被囚禁,從一座監獄換到另一座監獄,青春歲月就此流逝……南非總統曼德拉也是這樣。

恢復自由後,馬魯格只想彌補早年無法求學的遺憾,卻遭到無情的拒絕,儘管珍妮老師讓他入學,但反對的聲浪排山倒海而來,甚至利用下流手段(抹黑珍妮老師的貞潔、攻擊學校恐嚇老師與學生),總算逼使校方高層出面,將珍妮遠調。


珍妮老師為理念奉獻,相信將馬魯格收入班級是正確應為之事,因此坦然接受調遣令,遠赴他鄉。但對馬魯格來說,珍妮老師是為他而犧牲,不能不有所回報,因此不辭辛勞遠赴首都奈落比,親見教育委員會主席,最終使得委員會接受陳請,將珍妮老師調回原校。


「學習」對於馬魯格來說,是終生的夢想,在他生命的殘燭時光,能夠遇上免費教育的機會,無論如何不想錯過。影片中最後他說「我會學到踏進棺材的那天」讓人深深動容。

「不老學生」的傳奇,透過新聞媒體的報導,從肯亞的鄉間傳到首都、更遠及全世界,馬魯格成為金氏世界記錄認證的最年長求學者,更前往聯合國發表演說,講述教育的重要。

台灣的孩子,面對如此容易取得的廉價教育,既不珍惜,也不理解。馬魯格,永不放棄的老人,儘管早已辭世,但他的求學認真態度,永遠值得後代莘莘學子,如你、如我,省思、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