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25, 2012

屠殺的合理化:不存在的定義

前幾天到書店閒逛時,突然發現一本新書,體積碩大無朋,書名是《鄧小平改變中國》作者是美國學者傅高義(Ezra F. Vogel)原價高達1100元,我想除了對於「老鄧」有著「特殊情感」(好壞不論)的人會想買這麼一本「巨著」之外,銷售量應該有限。這絕對不會是一本會想隨身攜帶、在搭車時閱讀的書籍。


結果今天就在蘋果日報的論壇中讀到這麼一篇文章,由六四民運領袖王丹(當年也是個在會場主導全局的清純大學生)所撰,強烈批評了傅教授對於老鄧在八九民運當中的論斷。我把全文轉貼於下:


*******************************************

傅高義為共產黨著想令人吃驚(王丹)

 
哈佛大學東亞問題研究權威傅高義教授,最近在台灣發行了《鄧小平》一書的中文版,並針對鄧小平的歷史評價問題發表了不少見解。傅高義長期鑽研中國問題,其觀點自有獨到之處,但是也有一些觀點在我來看是錯誤得離譜,充分反映出部分西方的中國研究學者的誤區所在。

傅高義的觀點中最為我所不能同意的是,針對鄧小平做出開槍鎮壓民運的決策,傅高義充滿同情和理解,他認為「如果換位思考,著眼中國的統一和中共統治基礎,當時已經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現在看來,做出這樣的判斷可能是對的,尤其是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我認為,這個定論有悖於基本事實,是一廂情願地為共產黨著想的判斷。
1989年數千名大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絕食,引發全國性的民主運動,難道當時的執政當局除了開槍鎮壓,真的沒有別的解決辦法嗎?當然不是!首先,學生提出打倒官倒、剷除腐敗,這是正當合理的要求;學生絕食,佔領廣場,所提的要求無非兩條:一是與政府對話;二是修改「四二六」社論,這根本不是什麼政府做不到的事情。 

站在專制者立場

如果當局宣布接受學生的兩個條件,學生自然沒有理由繼續絕食,事態就會平息,這難道不是解決問題的選項之一嗎?這難道不是「更好的辦法」嗎?也許傅教授認為,中共不可能做出讓步,所以這不是現實的選項。但是,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實際上已經準備採取緩和的方式,部分接受學生的要求了,所以這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後來鄧小平、李鵬發動政變,迫使趙紫陽下台,這個可能性才破滅的。顯然事情並不是傅教授說的「當時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事實是,更好的辦法被拒絕,才導致了最後的悲劇。而這個拒絕者,就是傅教授充滿尊敬的鄧小平本人。傅高義的看法,是顛倒是非的看法。
傅高義對鄧小平的評價,其實反映了部分西方中國問題專家的誤區。他們不是站在是非曲直的立場上,不是以普世價值為判斷的思想基礎;相反,他們內心中,是站在一黨專制的執政者立場上,為對方著想。傅教授所說的「換位思考」,就是很直接的表達。這是令我非常吃驚的。
我在哈佛念書的時候,與傅高義教授有過很多接觸。這一次他撰寫《鄧小平》,也專門找過我進行採訪,說起來我應當叫他老師。 

應著眼生命價值

但是有一句古話,叫做「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因此,我不能不公開質疑傅高義教授的治學立場:如果「著眼於中國的統一和中共統治基礎」,開槍鎮壓就是正確的決策的話,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譴責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呢?希特勒也說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德國的崛起。更重要的是,我很想問問傅教授:作為一個西方的學者,是什麼使得你做判斷的時候,不去著眼人的生命的價值,反而去著眼極權者的統治基礎呢?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
我沒有讀過這本書,畢竟如此龐大的書籍,既不想購買,更無力在書店當中直接閱讀。但如果真如王丹所言,傅教授在書中一力「合理化」六四屠殺的血腥事實,那麼這本書的閱讀價值將大大降低。我堅信一點:任何執政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透過屠殺、迫害、羞辱的手段對付異議份子,如果傅教授認為中共在八九年的行為是無可奈何之舉」的話,那麼緬甸軍政府屠殺市民、僧侶的舉動也可以是為當然,再進一步,翁山蘇姬的抗爭就會變得毫無價值,而諾貝爾獎也不應頒與和平獎項-傅教授是否反對翁山蘇姬、甚至劉曉波獲獎呢?給予屠殺者理由,就是拓展獨裁者的勢力。很難想像,這樣的立場,竟然會是一位在最民主國家任教的大學教授所提出。

星期二, 6月 19, 2012

法國高中會考--台灣可以嗎?

最近台灣為了十二年國教吵得不可開交,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因此有了以下的新聞報導:


  • 法高中哲學考題 台網友:感動到想哭

  • 新頭殼/新頭殼newtalk-



法國高中會考(Bac,baccalauréat)本週開始,照慣例週一早上先考共同科目哲學考題(Bac Philo),考生們有四小時作答。法國全國約有七十萬多人應考,今年最年輕考生年僅十二歲,最年長者為八十七歲。法國高中會考1808年由拿破崙創設,當時應考科目中就已包含哲學。
法國高中會考哲學科目目的在於訓練學生思考與論述,並非照本宣科回答哲學史知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與論述方式也相當重要。
以下是今年的考題:
文學組考題(三選一)
-工作能讓我們獲得什麼呢 -所有的信仰是否都與理性處於對立面 ?(所有的信仰是否都不理性 ?)
-試評論斯賓諾莎(Spinoza)作品「神學政治論」(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片段
理組考題(三選一)
-如果國家(l'Etat)不存在,我們是否會更自由 -我們是否必須尋求真相(la vérité) -試評論盧梭作品「愛彌兒」片段
經濟組(三選一)
-工作的價值是否只在於「有用處」 -自然而生的慾望是否可能存在 -試評論貝克萊(George Berkeley ) 作品「被動服從」(De l'obéissance passive)片段
許多網友看到法國的哲學考題,都表示很感動,甚至「感動到想哭」。Maxens Huang表示,每年看法國的高中會考哲學考題, 都會感受到法國社會對於某些價值的重視與維護, 而那些東西讓我很感動。「我如果是考生, 拿到這樣的考題, 我會覺得我有被尊重到 :)」
林力上:「題目出得真好。」Yan Er:「很想下一代是法國公民」。Xiang Sai:「看到法國的考題,就覺得我們的考題有多填鴨 這也我支持12年國教的原因 不改革,不改變,我們的未來毫無希望。」
Jung Wei Hung:「我不相信高中生看完,背背幾篇有公平性的基本文化教材,裘冉客傳或者師說,我們的語言及漢文化教育會超越古西哲亞里士多德的深度。我們甚至連自己的原著民文化都不理解了。」
當然,也有比較 Kuso的說法,Chang Jene-Howard 便說:「關鍵是老師和官員和學生都不想太累的結果。。。。」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沈清楷曾在他的文章《少了一堂課?從法國哲學課程看台灣人文教育》寫道:「這些考題依學科性質分為文學、科學、經濟與社會、專業技術四組,每組有三題,其中兩題申論,一題是文本解釋。法國各個報章雜誌、電視廣播往往大張旗鼓地請來學者、教師,激情而理性地評論考題或提供解題服務,在社會上掀起一連串討論。」
沈清楷說,這些題目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除了比寫作技巧和理性的論證之外,再來就是競爭年輕心靈的深刻程度。在這段期間,哲學家的幽靈不斷出沒在報章雜誌上,被引用也被批判。這個時刻,不僅是對法國青年學子的思想考驗,也刺激著成年人的公民意識,去反思、質疑當下的處境,企圖尋找存在的最佳出口與可能性。台灣熟悉的沙特、西蒙波娃、傅柯、德勒茲、德希達、阿宏等法國哲人,在青少年時期都必須參加這個哲學會考,在他們年輕的歲月中,同樣也不停地穿梭在哲思的時光隧道中。」
*******************************
看起來頗為令人欣羨,但台灣可不可能依樣畫葫蘆?只怕很難。想想看:台灣是最重視「公平」的地方,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考題,卻要決定所有考生的未來學校,只怕社會上會掀起質疑「公正性」的浪潮。這當然也根基於台灣長年以來對於「當權者」的不信賴,導致即便由最知名的教授評分,也難以完全服眾。這種考題用來平日教學也許還可以,在台灣要用作升學考試題目,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星期六, 6月 09, 2012

追求一片淨土 --電影「永遠的亞馬遜」觀後感


今天,一個人待在家裡,整個人意興闌珊、有種「遺世獨立」的孤寂況味。想想不是辦法,到租片店隨意挑了幾部影片,放鬆自我,消磨這無趣辰光。

即便只是休閒,也不想浪費精力在無意義的影片中,何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浩如煙海的影片中,我仍然挑選主題嚴肅、內容深刻的影片觀賞。於是我選中了這部半紀錄片、半戲劇片的環保影片:「永遠的亞馬遜」。

故事大綱:故事主角尼古拉斯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年輕攝影師,萬里迢迢前往巴西亞馬遜叢林深處,進行拍攝原住民印地安人古老儀式的工作(根據影片當中所使用的攝影器材推斷,故事發生時間也許在1980年代前後,但從頭到尾,影片均未說明)。在拍攝過程中,尼古拉斯不自覺地愛上了當地酋長的女兒,也開始對於印地安人的生活與文化感到莫大的興趣。在此過程中,尼古拉斯看到現代文明對於亞馬遜叢林的破壞,更深刻感受到原住民對於這種破壞與強勢文化入侵,有著一股難以發洩、卻又無所適從的不滿與無力感。於是當他回到「文明世界」之後,展開了一連串保護叢林的宣傳活動。一開始挫折不斷,經過漫長的歷程,才逐漸受到重視。

在影片中,尼古拉斯多次為民眾對於環保議題的冷漠感到灰心,據我推測,或許正是因為1980年代是經濟起飛的華麗時代,全球莫不以大型石油產業為擴張重心,在此大環境下,人民的收入與生活普遍獲得改善(這當然是指城市人民與中產以上階級而言),故爾對於遠在他方的叢林世界無能、亦無力關心。其實即便是多年以後的今天,即便環境保護議題已然成為國際間關注的焦點,但捫心自問,我們又為地球另一端的「自然之肺」做過了些什麼?

影片當中印地安酋長為了尋求保護森林的助力,隨著尼古拉斯前往巴西的首都里約熱內盧,在大都市裡,酋長看到的人們熙來攘往、為著工作與生活忙碌不堪,於是有感而發說了一段發都市人省思的話:「這些人一輩子工作、辛苦賺錢,為了卻是在老年時得到我們一直在過的生活。」

不是嗎?我們汲汲營營,到底為著什麼?誰說城市生活就一定代表著進步、幸福,或者快樂?生活中值得煩憂的事情太多了:和心愛的人發生爭吵、對方一言不發,離家出走;子女不聽父母苦勸,一聲巨響,關上房門,走入自己的「暗黑世界」;一整天的勞力勞心,換來的卻是老闆的冷眼嘲弄、目中無人,而夢想追求的成就與未來,卻不知遠在何方……文明與進步,說來不過如此。

這是一部環保議題強烈的影片,但在我看來,除了對大自然的熱愛的疼惜外,也有著對生活的無奈與對文明的感慨。

原來,不論是印地安原住民,又或者深處高度科技化城市的我們,其實都需要一片淨土,生活上的,以及心靈上的。

草草寫作,不成篇章。

最後,將網路上的電影介紹影片安插於下,希望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租來欣賞:

星期日, 6月 03, 2012

歷史的傷口:六四前夕

明天是六月四日,如果不看過去,只不過是另一個平常、沈悶、繁瑣的週一上班日,但假若回到 1989 年,這一天,卻帶給了許許多多人無盡的災難回憶。今天的蘋果日報似乎對「歷史」特別感興趣,又是一篇撼動人心的報導:


坦克大軍照 首曝光

軍人拍屠城鐵證 藏 23 年

  
解放軍陳光拍下在六四當天上午,數十輛克坦車停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照片。香港活化廳提供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六四天安門事件,明天屆滿 23 周年,當年 6 月 4 日凌晨屠城後,天安門廣場上的景象,近日首度曝光。由一名參與鎮壓的軍人所拍的照片顯示,當天上午 10 時 30 分,數十輛坦克車至少排成 5 橫排,停靠在天安門前的長安大街上,砲口指向前上方,畫面震撼。

共軍屠城的鐵證出現在香港油麻地活化廳今起舉行的年度六四展覽場上,拍攝人是當時隸屬河北張家口 65 集團軍的陳光 (譯音),那年他僅 17 歲。陳退役後,轉往美術學院進修。活化廳負責人近年在南韓一個藝術展與陳相識,今年得以取得照片展出。 
方政到銅鑼灣時代廣場探望為六四絕食的學生。香港《蘋果日報》

北京布重兵維穩

此外,來自中國各地的「訪民」(造訪當局申冤的民眾)已陸續在北京聚集,計劃明天重喊 23 年前的「反腐敗」口號,以諷刺中共的醜陋政治生態仍原地踏步。另外,在六四事件被坦克車輾斷雙腳的流亡民運人士方政,日前抵香港,準備在明天的紀念六四燭光晚會上,向年輕一代說出六四血案真相。
面對六四敏感時機,中共當局已開始部署警力「維穩」。計劃到北京參與悼念六四活動的訪民劉先生表示,「情況又挺緊了,馬上要到六四了」,「現在各個二環路內的橋下,又有保安,又有員警,昨晚我們回來,回到(北京市)大興區駐地就看到警車挺多的。」 

7 政治犯仍被關

維權網也報導,總部設在美國舊金山、關注中國政治犯下場的「對話基金會」上周公布,共有 1602 人因參與六四民運而被判入獄,目前余蓉、姜亞群等 7 人仍身繫囹圄。
中國官方在 2006 年表示,余蓉於 1990 年被確診罹患精神病,故轉往一所強制治療精神病人的醫院治療。 

外媒文章遭封鎖

另外,在六四事件中因「縱火罪」被判刑的李玉君,雖於上月初出獄,但已罹患精神疾病。上月 23 日在北京舉行的「六四 23 周年演唱會」的田蘭已失蹤 3 天;上月底在貴州省紀念「六四事件」的異議人士糜崇彪、雍志民,也於上月 30 日被公安帶走。
中共鎮壓六四的黑手還伸向國外媒體。日本放送協會(NHK)在中國新浪網的官方微博,因發表「天安門遺屬要求查明真相」消息,前天遭封鎖發表文章功能。NHK 昨在微博張貼黑底白字圖片,寫著:「本台 NHK 將就微博被禁言一事,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提問」。 
************************************************************
儘管台灣的政治、經濟、教育環境,距離「完美」與「理想」有極其遙遠的距離,但我仍感激自己不是生活在中國,一個號稱自己是「共產主義國家」,「共產黨」獨大且專政的政府,卻一方面展現出最資本主義的邪惡 - 不斷擴大貧富差距,另一方面卻坐擁社會主義的黑暗 - 剷除所有的反對力量。直到今天,中國政府仍然封鎖所有何六四有關的訊息,不讓國內人民瞭解當年真相,說穿了,就是一種「心虛」,一種「懦弱」,極度自卑之下展現出的極度自傲,聽不進去任何建言,看不到所有不滿。中國政府如此,緬甸軍政府又何嘗不然。有時間,我再寫對翁山蘇姬的感想。
回到中國。六四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資本主義帝國心態愈見明顯,沿海與內地生活差異不斷擴大。此外,中國百姓求治若渴的聲音不被允許,任何挑戰當權體制的言論都被壓制,網路被監控,關鍵字被鎖定,言論無法自由,提出反對意見者,被拘禁(劉曉波,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又一個中國和緬甸雷同的實例),被驅逐或逃亡(達賴喇嘛、陳光誠),無法在國內得到自由。
可悲的是,如果是其他國家,美國、英國等所謂「民主國家」早已對其發動經濟制裁,唯有中國,仗持其強大無倫的經濟實例,早已使美國宣布「經濟和人權問題脫鉤」(柯林頓作的好事),於是中國的人權被漠視,中國人的痛苦吶喊,也在資本主義的利益之下拋入大海。
於是,讓我們再看一次當年的學生熱情,讓我們再聽一次台灣學生與歌手的跨海聲援,讓我們不要忘記:中國強大的表象下,有著污穢不堪的政治壓迫:

越戰陰霾數十年

在今天的蘋果日報網站上,看到了以下這則報導,不過印象中這似乎並非「新聞」,對這位女性的訪問早已有過,只是每回看到這樣的文章,尤其是這張慘無人道的照片,總會令我產生同仇敵慨的怒火,報導如下:

越戰女孩 「難忘火吻瞬間」

得名照成宣傳工具 困噩夢 40 年

  
金芙赤裸逃命的畫面,是知名越戰照片。美聯社
越南
【莊蕙嘉╱綜合外電報導】越戰時一名越南女孩家鄉被轟炸,衣服著火後一絲不掛,在路上狂奔哭號的照片,成了最知名的戰地照之一。40 年過去,照片中的女孩已是中年婦人,她說從未忘記那夢魘般的一刻,「我想逃離那個女孩,但她不放過我」。
金芙和恩人黃公崴始終保持聯絡,圖為 1989 年所攝。美聯社
1972 年 6 月 8 日,9 歲金芙(Kim Phuc)住的展鵬村,遭南越戰機丟汽油彈轟炸,她背部和左手著火,衣物被燒光。她邊哭喊「好燙!」邊跟著村人跑到路上,被美聯社華裔越南攝影記者黃公崴(Huynh Cong Ut)拍下照片,並送她就醫。 

照片獲普立茲獎

隨後黃公崴洗出這張令人震撼的照片,但牴觸美聯社「不得刊登裸露照」規定。經主管力爭,照片發出震驚全球,被反戰者引為象徵,翌年更贏得普立茲新聞攝影獎。
金芙全身 30%三度灼傷,黃公崴等外國記者助她就醫。數年後越共政府發現她就是照片中的「汽油彈女孩」,利用她當政治宣傳工具,讓她生不如死,「我恨不得和親人及士兵一起死了算了」。
1986 年金芙獲政府特許赴古巴求學,認識也來自越南的夫婿,兩人於 1992 年結婚。 

蜜月跳機加拿大

金芙在蜜月回程班機於加拿大加油時跳機申請庇護。如今她定居加國,育有兩子;她仍在意身上的傷疤,常穿長袖衣服。
金芙和恩人黃公崴多年來保持聯絡,黃暱稱她「我的女兒」。經這麼多年,金芙總算敢正眼看這張照片,從痛苦中解脫。 

金芙小檔案(49 歲)

◎學歷:古巴哈瓦那大學畢業
◎家庭:已婚,育有 2 子
◎經歷:作家、聯合國親善大使
◎大事紀:
★1972/06/08-在越戰轟炸中灼傷,被美聯社拍下逃命照
★1982-赴西德治療燒傷
★1986-獲准赴古巴留學
★1992-結婚,和丈夫在蜜月回程時投奔加拿大
★1997-成立金芙基金會,幫助戰爭受難兒童
★1999-出版回憶錄
★2000-與黃公崴赴英國謁見女王
資料來源:美聯社、維基百科 
***********************************************************************
越戰,歷史的傷痛,美國人至今難以忘懷的恥辱。對於戰爭,我相信戰場上的廝殺在所難免,軍人與軍人間的戰鬥,不是你死便是我亡,這是戰爭的本質。但面對手無寸鐵的百姓,尤其是對於大人世界矛盾與衝突毫無所悉的兒童,還能毫無感受地冷血傷害,這種戰爭行為,令人唾棄。美國有最先進的武器、最好的裝備,卻在越南戰爭中手足失措、進退維谷,關鍵就在於對越南百姓的殘忍,造成越南人民無法支持美國和美國扶持下的南越阮氏政權,最終鎩羽而歸,還是那句中國古諺:「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一個被烈火吻身的小女孩,哀嚎著表達痛楚;幾十年後,小女孩長大了、老了,卻還是不敢直視自己的傷痕,這是多大的內心傷痛!但我相信,這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內心傷痛,更是經歷過那個世代所有越南人的傷痛。只能期望,不要在有類似的苦難,別再導致重複的傷痛。儘管我也知道:歷史永遠不斷地重複過去的錯誤,人類永遠學不會歷史的教訓,而我,一個小小小小的歷史老師,在教授歷史經驗之餘,只能這般發出無力的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