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25, 2013

看到不一樣的「國姓爺」--《決戰熱蘭遮》讀後


在台灣,提到「鄭成功」,一般民眾的印象不外乎是「民族英雄」、「開發台灣的重要領袖」,以及國中生就會學到的「左營」「林鳳營」等地名來源,再加上台灣各地有關鄭成功的古蹟與傳說,諸如「延平郡王府」、「劍潭」、「草鞋墩」等等故事,無不將鄭成功的形象完美、神格化,成為台灣人民心中仰之彌高,不可侵犯的偉人。

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國姓爺」的形象可就不是如此正面。歐陽泰先生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與縝密的思考,寫出了這本猶如故事書般的《決戰熱蘭遮》,打破了台灣人對於國姓爺的刻板印象,描繪出更真實、更具人性的鄭成功。

談鄭成功,不可能不先提及他的「海盜父親」鄭芝龍。在普遍的印象中,鄭芝龍少年時期貪玩不讀書,卻因為「有膂力、好拳棒」的關係,故而「以勇力聞名鄉里」,在18歲的時候,對於家鄉的窮困感到難以忍受,因此主動要求前往澳門,依附其舅舅黃程,一方面學習經商,一方面增廣見聞。

照這樣看起來,鄭芝龍可以算得上是個「有志青年」。然而歐陽泰卻告訴我們「一份史料指稱他將手伸入繼母裙下調情。其他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他犯了什麼過錯,只描述他父親在街道上持棍追打他,結果鄭芝龍跳上了一艘船」(頁44)這已經和傳統中國概念中「龍生龍」有著極大的差異。

更有趣的是,歐陽泰還在書中懷疑鄭芝龍跟他的雇主李旦之間有「同性戀」的關係,認為鄭芝龍或許是李旦的「契弟」(也就是「男妾」)。如果這個說法成真,那可以想像鄭芝龍會是個「孔武有力」卻「面貌姣好」的「小白臉」,簡直完全顛覆了鄭芝龍的一般形象。(頁46

至於「國姓爺」鄭成功,作者則認為此人的形象在今天已難還原,原因在於「國姓爺及其集團所留下的一切資料-稅收紀錄、部隊的戰功以及來往信函-幾乎都在三百多年前遭到清朝焚燬。」此外「國姓爺喜歡保持神秘性」「他不喜歡別人知道他內心真正的想法或意圖。」(頁84-85)也因為這樣,當今台灣社會上所認定的英雄好漢鄭成功,在這本書中幾乎被作者歐陽泰所顛覆。

我們一直認為鄭成功所領導的是「仁義之師」,對人民應該是備加體恤、極盡愛護的,但在歐陽泰筆下,可就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

作者描述鄭成功圍攻漳州城的時候,採取「久困之計」,將漳州結結實實地包圍長達半年,導致城內糧食吃盡,人與人相食的慘劇不斷發生,最後估計,城裡餓死的人數多達七十萬人,約佔所有居民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結果鄭成功還是戰敗。鄭成功不會不知到城內的慘況,如果這真的是一個「弔民伐罪」的「義軍」,會坐視此等慘劇發生嗎?

進攻南京,是鄭成功一生中最大的賭注,卻也是最慘烈的敗筆。根據作者歐陽泰的研究,認為鄭成功的失敗,一來在於「棄長就短」,也就是拋棄自己最擅長的海軍,而到陸地上和清軍交鋒;再則是「因小勝而傲」:「舉行宴會,他們日夜不斷吃喝舞樂。這種展示財富與權勢的舉動正是他的策略,以便鎮江大勝的消息能夠廣為傳播,動搖敵人的決心。」(頁116)可以看得出來,鄭成功是「驕兵必敗」,太過疏於防範而導致全局崩潰,而這也顯示此人絕非良將。

攻佔台灣,是今天台灣民眾對他感到如此親切的最重要因素,認為這讓台灣「回到」(?)漢人的懷抱,居功厥偉。作者在這個單元中用了相當大的篇幅探討這場「中國與西歐國家的第一場戰爭」荷蘭為何戰敗。儘管最後荷蘭人以投降、離開福爾摩莎收場,但熱蘭遮城的圍困戰長達近一年,卻曾讓鄭成功幾乎功敗垂成。作者探索荷蘭人可以支撐如此長時間的原因,歸諸於歐洲「文藝復興式的城堡建築」:「對於交叉砲火的強調,這正是文藝復興堡壘的關鍵能力」(頁203)鄭成功的軍隊為此付出了重大傷亡的代價。

這場熱蘭遮圍城戰役對荷鄭雙方來說,都是悲慘的局面。從荷蘭方面來看,因為是「被圍困者」,所以糧食、飲水、醫療乃至於排泄物的處理,都成為小小城池裡「不可承擔之重」,壞血病、腳氣病及各種傳染疾病迅速蔓延,營養不良加上熱量不足,在在導致荷蘭軍人戰鬥力持續下降,醫院裡躺滿病患,卻缺乏藥品醫治,如果沒有外援,不可能長久堅持。

鄭成功方面則是誤信了何斌誇大台灣「沃野千里」的宣傳,導致來台時攜帶糧食有限,緊急派兵前往各地屯田又緩不濟急(必須等待米糧長成),從中國調糧來台卻又受阻於天氣,來台兩萬餘人的軍隊,到了夏季,已有數千人死於飢餓,另外數千人則病得無法作戰,這段時間,可說是鄭成功來台的最低潮時期。

儘管如此,書中仍然描述鄭成功不忘享樂:「據說國姓爺仍然會在園裡的賓館與他的姬妾玩樂。(他在這段期間無疑頗有機會與姬妾玩樂,因為族譜資料顯示,九個月後出現了一股小小的國姓爺嬰兒潮)」(頁240-241)這似乎又和一般台灣百姓心目中「宵衣旰食」的國姓爺形象有莫大的出入

書中最後描述鄭成功在16622月克復熱蘭遮城,逼走荷蘭政權,統帥台灣之後,短短4個月,居然在623日病逝的原因是「發狂疾死」,一般的說法是鄭成功聽說自己的寶貝長子鄭經(不正經)和四弟的奶媽通姦,鄭成功認為這是「亂倫」,下令殺掉「奸夫淫婦」和亂倫之子,甚至連鄭成功自己的夫人都要因「管理家務不當」引頸就戮,但在廈門的官員拒絕執行此項命令,反抗領袖,最終導致國姓爺「恚甚、發狂,嚙指死」

不過歐陽泰卻認為有關鄭成功之死的另一種說法也不無可能-這種說法或許會讓「鄭迷」大聲抗議-「關於國姓爺死前的瘋狂狀況,一個引人好奇的可能性,乃是他感染了梅毒。」作者提出的證據是1654年白耶爾醫生檢查鄭成功的身體,發現「他左臂上的幾個腫塊,國姓爺聲稱是寒冷與颳風造成的,但白耶爾卻不這麼認為」「他在死前撕抓眼睛與臉龐的行為,可能合乎梅毒第三期的診斷」,不過作者也強調這並非定論,畢竟「另一方面,梅毒卻也是一種非常難以診斷的疾病,醫生向來稱之為『冒充高手』。」台灣民眾大約很難接受「民族英雄」鄭成功居然和「混世魔王」希特勒感染同樣的疾病,這似乎象徵者兩人的道德層次不相上下。

《決戰熱蘭遮》的作者歐陽泰師承漢學大師史景遷,連寫作方式都淵源於他,因此整部作品就像「故事書」,毫無生澀遲滯的地方,讀來一氣呵成,處處精彩。尤其運用大量文獻不斷反覆考證,引出許多與傳統相異的論點,更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非常值得每位對台灣歷史、對鄭成功好奇的讀者,細細品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