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11, 2010

「最是無情帝王家」--讀「瑪麗女王」傳記有感

身為歷史教師,「閱讀」是每日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行之既久,不僅成為習慣,更昇華成為樂趣。儘管近日因俗務分心,於閱讀上稍嫌荒疏,卻仍可視當下閱讀內容為兩大類別:一是興趣所在,再為教學所需,今日欲介紹之書籍,恰為後者。


這本書是多年前鹿橋出版社所出版的「開創時代政治巨人」系列叢書當中的一冊,該系列多達150冊,細細講述了自上古時代以降,古今中外重要的政治及精神領袖,本系列與其他在台灣可見之傳記叢書有顯著的不同,關鍵在於一班傳記叢書泰半以歐美人物為主,然本系列卻在此之外,更包含了亞非、拉美地區的重要領袖,例如約旦胡笙國王、柬共頭子波帕、非洲迦納總統恩克魯瑪等,均非普通台灣學子平常會在課本上接觸或認識到的人物,但卻對國際局勢帶來重大的影響。因此我熱切地閱讀每一本傳記,學習到過往我從未瞭解的一些人物、許多事件。


初取得此書,光看標題,以為是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長女「血腥瑪麗」,尤其本書被放在「亨利八世」、「伊麗莎白女王」及「詹姆士一世」之間,更容易引發聯想。但閱讀後,才瞭解原來此書的主角是伊麗莎白一世的表姪女,蘇格蘭女王瑪麗。然而這個女子的一生,相較於「血腥瑪麗」,似乎更加淒涼、更加令人慨嘆。


瑪麗公主從一出生就註定成為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其實在那個時代,女人都只是一種工具,透過婚姻形成兩國同盟的工具),瑪麗的父親詹姆士五世對女子執政並無信心(其實這也是因為女王如果出嫁,皇位是否仍能牢牢掌握,確實存在風險),竟在女嬰出生後詛咒:「願她噩運當頭!也願她早生早夭吧!」結果儘管過後不久詹姆士就駕崩了,但才周歲的瑪麗公主未來的命運,卻彷彿被其父親的「遺言」籠罩一般,崎嶇而險峻。


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婚姻」是在兩個成年人自由戀愛之下所形成的共識,然而尚在襁褓之中的瑪麗,卻早已成為「政治聯姻」的籌碼,十六世紀的歐洲正處於宗教改革的風暴當中,蘇格蘭亦無從倖免,羅馬公教(舊教)與抗議教派[1](新教)彼此之間鄉持不下,衝突不斷。信仰新教的「攝政王」主張與英國亨利八世的兒子(也就是日後的愛德華六世)締結婚姻,但信奉舊教的母后和樞機主教激烈反對,最後亨利八世居然出兵攻打蘇格蘭,試圖以暴力強奪小瑪麗。儘管亨利野心並未得逞,但已為這位女嬰的的未來埋下不可知的變數。


瑪麗六歲時,其母后將她嫁給法國王子,其目的也不外乎穩定舊教在蘇格蘭及歐洲國家間的地位。於是瑪麗到了法國,在成年之前,留在法國,享受法國奢華生活­—但這卻是瑪麗短暫生涯中僅有的喜樂歲月。


十六歲時,瑪麗終於嫁給法國王子,然而喜悅的生活沒過多久,不幸的消息接二連三:法國國王過世,瑪麗成為皇后;瑪麗母親過世,一年後連摯愛瑪麗的王子也染病辭世……瑪麗在法國可說是舉目無親,更何況法國人也不希望一位蘇格蘭人擔任國家之母,在充滿敵意的眼光中,瑪麗不得不回返自己的母國:蘇格蘭。


但自嬰孩時期就離開母國的瑪麗,對蘇格蘭可說是一無所知,帶著對舊教堅貞信仰繼位為蘇格蘭女王的她,面對的是兩派絕不相容的極端局勢。只有十八歲的瑪麗,根本不知該如何處理,局面不斷惡化,也使得瑪麗在蘇格蘭人民心目中聲望愈來愈低。


而瑪麗最令時人非議的卻是她對於婚姻的選擇。身為女王,瑪麗對於自己的終身大事,卻從來不曾從國家的利益出發,也因此總是為蘇格蘭帶來紛爭與災難。除了第一場曇花一現的婚姻,英年早逝的法國王子或許真的愛過她之外,其他的男人,願意和她結婚,都想透過她的地位取得權勢,卻從不曾愛過她。第二任丈夫唐利儘管外表俊美瀟灑,卻是個長不大的孩子,貪婪、自私,甚至會對瑪麗拳腳相向。瑪麗儘管是女王,卻不能不屈服於外在的政治現實,加上對唐利仍有餘情,女王選擇忍氣吞聲,卻將感情寄託在一位樂師的身上,導致一場宮廷血案……


1566年3月9日,瑪麗女王邀請幾位貴族,一同參與晚宴,席中這位宮廷樂師緩緩地演奏樂器,依切看來是如此祥和……


然而妒火中燒的丈夫唐利,卻在此時率領一群殺手衝入會場,就在瑪麗女王面前,將宮廷樂師亂刀砍死,樂師身上多達67處刀傷,死狀淒涼。這使得瑪麗再也無法與唐利共處,但消滅唐利的事例並非一蹴可幾之事,瑪麗需要援手,但這個主動投效的援手,其實依舊是頭不懷好意的惡狼……


伯斯威爾爵士在瑪麗與唐利針鋒相對的其間,一直表態堅定支持瑪麗,這使得瑪麗對他大有好感。爵士利用瑪麗對他的信任,據信策劃了一場謀殺案,就在瑪麗離開唐利不久之後,唐利所寄居的小教堂突然爆炸,唐利慘死於爆炸點外的花園當中,卻不是死於爆炸,而是遭到勒斃,所有的質疑都指向爵士,瑪麗卻似乎不聞不問。


為了早日得到女王,爵士的作為簡直令人髮指:在女王探視兒子離開的路上,將女王挾持到自己的城堡,並在城堡內將女王強姦!而女王竟然就此嫁給了伯斯威爾爵士!這使得瑪麗在全蘇格蘭人民的心目中,已與娼妓無異。


瑪麗至此已是眾叛親離,在一次與反叛軍交鋒的戰役中,瑪麗的軍隊慘敗,眼看就將落入敵手,伯斯威爾以尋求救兵的藉口離開瑪麗,就此遺棄自己的妻子,再也不曾回頭,而瑪麗卻仍舊相信丈夫將會帶著大軍前來解救她……


當然是永遠等不到的。瑪麗在走投無路下,被迫投靠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但伊麗莎白深知瑪麗是個「危險份子」,所以儘管兩人之間有著複雜的親屬關係,伊麗莎白也確實不願意對瑪麗下重手,但瑪麗對英國女王寶座的野心卻逼得伊麗莎白不得不痛下決心,在1587年將瑪麗以叛國罪名處斬,一代女王瑪麗,享年45歲。


乍看之下,瑪麗女王的一生,充滿荒謬與無知,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卻也顯現出這位女子的單純與悲情。儘管瑪麗自出生起就被視為「奇貨可居」,但她的童年生活卻是備受呵護的。在法國的歲月,是瑪麗短暫生命中少有的幸福歲月,法國是天主教國家,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紊亂當中,是少有的「安定」環境,因此小瑪麗根本不曾經歷過政治上的險巇。


單純的心靈,卻必須面對最嚴峻的風浪。對瑪麗而言,蘇格蘭儘管是她的故鄉,但自嬰孩時期即遠離故鄉的她,對這個北方小國是全然陌生的,小國對年輕女王顯然也並不歡迎,這叫未滿雙十年華的少女如何抉擇?在缺乏良師、尋無益友的環境當中,瑪麗必須一切自作主張,也因此不斷犯錯,帶給她自己、蘇格蘭莫大傷害。


尤其瑪麗對婚姻的決定,從政治上而言,可以說是徹底的災難。然而內心單純的瑪麗,其實只在乎自己的愛情,就像世間所有的少女一般,誠心地相信存在著真愛,選擇了自己所愛的人之後,無怨無悔。


這正是瑪麗最為可悲的所在。當我讀完瑪麗的一生之後,深深地感覺瑪麗其實是一位非常值得疼愛的女子,不僅年輕、美麗,她對愛情懷抱夢想,也曾為每一位丈夫付出心力。只是純潔的愛情卻碰不到值得付出的人,男人們接近她、占有她都不是為了她的未來與幸福,全都只是為了男人們自身的政治慾望。「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瑪麗本身沒有大錯,錯在她的身分太過誘人,造成人們的迷失,也導致瑪麗自我認定的迷惑,終於一再沉淪,不可自拔。


「最是無情帝王家」,瑪麗不幸生在皇室家族,是國家的災難,也是瑪麗一生的悲劇。如果瑪麗不是女王,如果瑪麗的婚姻與態度不會影響權勢與地位,也許她將不會在歷史留名,卻或許可以擁有更為幸福的人生。


 




[1] 「抗議教派」,也就是台灣教科書長期以來錯誤翻譯的「基督教」。這在教學上常常造成學生的混淆與不解,因此本人在此廢棄不用。




  • 留言者: 急需的學生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1-02-18 22:31:09
老師阿,檔案開不了..該怎麼下載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