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12, 2010

如何讀歷史--給國中一年級的新鮮人

(以下這篇文章,是西湖國中校長要求我在開學典禮時給予七年級新生學生手冊上的一段文章,簡略地談論歷史科的學習方法。我會再另寫一篇給高一新生的同類型文章,網友們會發現當中的差異)


歡迎大家來到西湖國中這個大家庭!對於未來三年將要面對的各科繁重課程,想必各位同學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感覺吧!以下針對歷史科的部份,給同學們一點初步的指引。


不少同學從一開始就對歷史這門學科抱持著負面、消極的想法:「歷史只不過是一堆的人名、地名、時間而已,是一個十分無趣的科目。」其實這是對這門課目的最大誤解。就拿蓋房子來做比喻吧!在現代要建起一幢大樓,首先一定要有鋼筋,架構出房子的基本模樣之後,再灌漿上水泥,最後加上各種裝飾、漆上各類色彩,完成建築物的本體。「人、事、時、地、物」就是歷史科的「鋼筋」,可以幫助你建構出歷史的基本模式。然而只有「鋼筋」的房子能住人嗎?當然還不夠,還要再加上「水泥牆」,也就是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發生的原因、事件的經過、帶來的影響等。有了堅固的鋼筋,再加上足以遮風避雨的牆面,房子才能開始居住,歷史科的學習也才算是初步完整。


所以閱讀歷史,絕對不可以只把人事時地物不分青紅皂白地死記硬背下來,尤其現在的國中基測考題愈來愈靈活了,往往藉由描述一個時代的背景模式,測驗學生對於該時代是否有全盤了解,如果你只是把單一的「點」記住,如何應付這樣的考題呢?


所以學習歷史的重點在於「建構完整的歷史圖像」,也就是說,你能否運用學習到的內容,想像如果你身處於某一個時空環境(譬如台灣的荷蘭時代、中國的明朝、歐洲的法國大革命時代等),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可能遇上哪些人物?發生哪些大事?可以吃得到什麼樣的食物……?而這就是你在這三年當中,要在歷史科方面達成的最重要任務。


那要如何做到上述任務呢?有幾個方法提供給你:



  1. 多閱讀課外書籍:課本、參考書能給你的,只是簡單的敘述綱要,要想進一步理解歷史,可以多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了解事件的因果始末,對於你的歷史能力涵養,必然能有相當的提升。

  2. 以「時間」、「空間」為座標軸,整理所學知識:等課程累積相當進度之後,或許你會發現要記住的項目愈來愈多,會產生不知所措的感覺。這個時候課本後面的年代表就會成為你最好的幫手。不過光是靠課本或參考書的整理,功效仍然有限,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做年表」,邊做邊記,做完了,你也就記住了,這才是「事半功倍」的讀書方式。

  3. 培養對歷史的興趣:這一點最重要,沒有興趣,任何科目都會成為你的「累贅」,其實在國中階段的歷史,仍然以「故事」為主體,就用「聽故事」的心情來上課吧!不過上課可不能「聽聽就算」了喔!如果你能在回家以後,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講述老師上課的內容,那你這堂課就沒有白學了。

  4. 勇於發問:台灣的學生大半比較「害羞」,不太敢問問題,結果疑問留在心頭,日復一日,不懂的地方愈來愈多,最後變成「不知從何問起」。老師都是非常熱心的,不要害怕,任何大大小小、雜七亂八的疑難,問吧!根據教學多年的經驗,從七年級開始就問個不停的同學,高中都會考上公立前三志願喔!


總之國中階段的歷史科學習,在於希望同學能夠「設身處地」回到某個時空背景,了解當時的人為了麼會那樣想、做出那樣的行為、造就怎樣的因果關係,如果能掌握這些,你的歷史學習必將卓然有成,傲笑江湖。


 




  • 留言者: 亞其媽媽
  • Email: ShingLillian@gmail.com
  • 網址:
  • 日期: 2011-09-19 18:37:20
非常感謝老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