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25, 2012

教學研習:海洋教育的整體思維

時間:2012年3月22日上午9:30-11:30
地點:臺北市立明湖國民中學五樓會議室
參加對象:臺北市第八群組社會領域全體教師

對於這一次的研習,基本上不抱持太大興趣。專注於歷史教學的我,直覺的反應就是:這不是「地理科」或「地球科學科」乃至於「生物科」該參加的研習嗎?更何況我還是隻「旱鴨子」,海洋對我來說,更像是「陸地的終點」!


主講的老師是海洋大學的教授吳靖國教授,從一開場就直擊我的思維盲點:「海洋教育是海邊學校的事?」「海洋教育是自然領域教師的事?」「什麼是海洋教育的體驗教育?」


連續三個問題,開展一場思辨之旅。吳教授緊接著說明:
現在台灣中小學教育特別強調「體驗教育」,但並不是所有「體驗教育」都能帶給學生正面的意義與印象。就以「海洋」來說,如果「體驗教育」就是帶著學生前往海邊「淨灘」或「研究」,那麼一般都市小孩便不容易參與,真正讓「海洋教育」成為「海邊學校的教育」;此外,「淨灘」或「親近海洋研究」等活動,也往往會讓學生曝曬於豔陽下,疲累、滿頭大汗,乃至於中暑、昏厥,學生對海洋留下種種負面印象,豈能達到教育學生「近海、愛海」的目的?故此,「海洋教育」絕非「體驗教育」如此簡單。


吳教授將「海洋教育」分為「自然海洋」與「意識海洋」兩大區塊(如下圖所示)一般教師如我,都狹隘地將「海洋教育」侷限在「自然海洋」這一塊,也就忽略了「意識海洋」這個更為重要的內涵。


所謂「各取所需」,以身為歷史科教師的我來說,最重視的,無過於教授所提到的「人文海洋」這一個區塊,包括了「海洋歷史」、「民間信仰」、「海洋文藝」等多重面向。吳教授對於海洋教育著力多年,資料極為豐富,雖然受限於研習時間無法多加介紹,但所展現出來的部分內容,就已然使我大為驚豔:竟有這麼多值得我使用的項目!僅將教授所提及的內容廬列於下,供賞文需要者運用:


1.流行歌曲:蔡依林-海洋之心


2.傳統歌謠:鑼聲若響、快樂的出航


3.網路創作:老人與海(這個很有意思,是中國網友「海鳴威」的作品)


4.相關網站:海生館、文藝海網站等




最後,吳教授不忘殷殷相告「海洋教學」一定要友「海味兒」,也就是要達到「人與海」的親密連結與互動。這種「互動」,不見得是「親身體驗」,而是產生對於海洋的感情,讓學生感受得到雖然生活在陸地,但「海洋」其實並不如此遙遠,而這也是所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短短兩個小時的研習,改變了我這個「離海千萬里」的人許多固執已久的觀念,或許有朝一日,我也將就這個主題,寫出一個特別的教案,不僅教育學生,也同時教育自己,面對海,親近海,最後感受海的美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