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23, 2012

張曉風的奇特邏輯


張曉風,一個我從小到大最為尊敬的作家,一個我在高中時期「為賦新詞」仿效感觸的文學大師,在今年以七旬高齡走入立法院,道貌岸然的學者,跨進言詞交鋒的野獸叢林,表現出來的成績,果然令人難以恭維。

昨天(2012/03/22)的新聞,張立委在質詢內政部長時,語出驚人,或者說,語出「嚇到人」,以下轉錄自中國時報:

又一位語出驚人的立委!知名作家、也是親民黨新科立委張曉風昨天宣稱要替台灣未婚女性請命。她在立法院質詢內政部長李鴻源時表示,台灣每多一名外配就「用掉」台配一個員額,造成台灣出現很多「剩女」,是「民族損失」。
她並感嘆台灣「雄性動物」改變婚姻習慣,竟然要去異地娶「雌性動物」婚配,讓她很憂心,因此要求內政部不要只補助外配,也要補助、協助台灣未婚「剩女」營造好的結婚環境。
作風特立獨行的張曉風,質詢風格也頗另類。昨天她在內政委員會質詢李鴻源時,一劈頭就先問,外配反義詞為何?李鴻源左思右想後小心翼翼回答「內偶」。讓台下媒體、官員都笑了出來。
張曉風說,外配的的反義是「台配」。她接著說,台灣每多一個外配,「台配」員額就少一個,讓台灣許多適合結婚的優秀女子,最後都被台灣男人淘汰,成為「剩女」,是「民族巨大的損失」。
她說,台灣男人養成很奇怪的習慣,愛台灣,卻不愛台灣女人、拋棄台灣女性,寧可進口外配,只因外配「比較好控制,比較聽話,打的時候不一定出聲」。張曉風說,從節能減碳的觀點來看,大家不吃外國牛,也不要娶外配,台灣男人愛台灣,就要愛台灣女人,「台灣的雄性動物,為什麼要找異地的雌性動物來婚配呢?」
張曉風說,政府每年花費很多預算協助外配,卻沒人關注台灣適齡、優秀、應結婚而沒結婚的台灣女性,希望內政部拿出辦法協助或提供補助,讓「愛台灣卻不被愛的女人,有一條出路。」
對於張曉風的一番說法,李鴻源略顯尷尬。他表示,娶外配的家庭,通常在經濟上有不得已苦衷,也有很多本國女性,不想結婚或找不到適合的對象,內政部會在自己的職掌上想辦法。
兒童局長張秀鴛則說,政府希望營造未婚男女交往機會,經常舉辦未婚聯誼,但在傳統婚姻裡,雙方都有向上移動的期望,台灣女性也會選擇往上移動,包括選擇到國外等。從世界全球化趨勢,政府對任何一種婚姻,甚至是不婚,都表示尊重。

簡直令人一整個傻眼到不行!難道這就是飽讀詩書的張大立委的表現嗎?立場完全無法令人苟同。首先張大立委眼中的「外配」是指誰?根據她的言論,外配「比較好控制,比較聽話,打的時候不一定出聲」顯然指的是來自東南亞,如菲律賓、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女性。但台灣的「外配」一定都來自這些國家區域嗎?來自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嫁給台灣男士的女子,算不算「外配」?

另外,難道只有台灣男性娶外籍女子嗎?又有多少台灣女性嫁給外籍男性?張大立委要不要也為台灣「聖男」或「剩男」好好請命一下?不然又是「民族的巨大損失」?

如果把張大立委的心態推而廣之,就會變成種族主義、甚至是「種族歧視」,「外配」的出現是「民族的損失」,台灣人「不要娶外配」,不許「外銷」,只准「內用」,開放的時代,鎖國的心態。

如果張大立委表現只是如此,還不如做個在野監督者的角色,會更適合她。

沒有留言: